关注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心术》正在热播,该剧的主创人员曾驻守医院进行过零距离体验,用编剧六六自己的话来说,这次是“将心比心看医生”。但散乱的节奏、人物性格的表面化和对每个涉医话题的浅尝辄止,让很多人对片中所表现出的医患关系和医护人员的形象表达了种种质疑。
在一般人心目中,如果有机会可以结交一个终身朋友,你希望他的职业是什么?十之八九会说:医生。但是,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你到底了解多少呢?本报健康版特约编辑潘嘉毅,医大毕业生,为你揭秘做医生这件事。
ASK:怎样的人能做医生?
潘医生:聪明、有责任感
没学过医的人不会切肤地感受到“书海无涯”的意义。进入医学院校的大学新生要面对的是50多本医学教科书、5-7年漫长的求学生涯,这些书如果垂直堆放,就是正常成年人的平均身高。最要命的是,这些大部头不供鉴赏,不为消遣,每本学完都有专门的考试,或笔试,或操作考,或兼而有之。如果累计三门nopass,学位就是noway。
学医集苦、累、学时长、回报低之大成,据说,曾经有招生政策说,可以免学费就读,还鼓励高中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积极报考医科。且不论这“好消息”是真是假,就算天上真的掉下了这样一块“馅饼′,也请务必冷静。学医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颗会读书的脑袋,“把厚读薄,再把薄读厚”说的正是医科。不得不承认,教科书里有数不胜数的篇章需要背记,但是单靠纯粹的死记硬背,不出一学期,就可以准备退学,卷起铺盖另投师门了。医理间彼此的逻辑性推理性很强,会学习的人很快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与规律,达到触类旁通。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学医,奉劝不善于学习读书的学子千万别上医科,结果只能是后悔莫及。
医科院校的科班学习还仅仅是医生职业生涯里的跬步。现在的医院,做医生必须博士,否则职业前途一片黯淡,正所谓十年寒窗路,一把辛酸泪,这堆积起来的教科书就得有姚明一般高。医生还是终身学习的代名词,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分,作为未来晋升职称的硬件之一。网络科技发达了,医生的书不限于传统出版物,还有大量的电子期刊和电子书,以及各种手术术式的演示视频。不看不学,迟早被淘汰。
当大众喟叹于松散的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到的时候,医学生可以拍胸脯理直气壮地说,这五年、这七年确实学有所获。医学是性命相托的事业。有志青年,请加入学医的行列!
ASK:《心术》里医生护士天天打情骂俏,生活潇洒,现实中是这样吗?
潘医生:医生一天工作10小时
“早中晚休休早中晚……”如此苦逼的排班表,在医院的急诊科或某些科室的病房里绝对司空见惯。能否经受生物钟紊乱的长期考验,足以证明医生必须是生命的强者,要想成为一名医生,必须要有强壮的身体做保证。
几乎所有的医生都经历过24小时全天候病房值班。低年资医生为一班,较高年资的为二班,副高及以上为三班。无论昼夜,有病患需处理时,首先一班医生到场,应对有困难时以二班医生为主,发生危重、紧急状况时,再由三班主持指挥。
在非手术科室的病区里,一个病区按收治的病种不同分为三至四个组。医生每天清晨7点半前到病房,先看望自己组内病情较危重的患者。7点半,科内集中早交班,由前一天值班医生汇报病区内患者情况,然后开晨会,听取科主任传达院会纪要。8点左右,病区查房开始。医生对组内的每一位患者查体问诊,调整治疗方案,安排进一步的化验检查。除了科主任大查房,一般10点前查房结束,医生着手写病程录,在病房里做各种专科治疗,包括穿刺、内镜等等。下午4点到4点半,还有一次晚查房。如此这么初略算算,医生一天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没有10小时,根本拿不下来。
在手术科室的病区里,除了交班、查房以外,医生从上午8点起后,平均10个小时都在手术室里度过。一天内可能是一台费时费力的大型复杂手术,也可能是几个速战速决的接台手术,或者几台微创腔镜手术。
医生也是普通人,在准备手术、术后收尾时,手术室里的气氛很活跃,话题很丰富,也很重口味。一旦进入术中,所有的医生集中精力,丝毫不敢懈怠,这与手术台上是否躺着熟人或熟人托来的朋友,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术后剥离的离体标本一般需经家属过目,这是手术常规,不一一细说了。
ASK:当今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何时才能能解决?
潘医生:就是个难解的结
目前,人类并没有有效的办法治疗所有的疾病,更让人失望的是,一个病有很多种办法来治,但没有一种是十全十美的,这样的病还真不少,如糖尿病、高血压,凭医学和人力难以治愈。正因为医学客观事实的存在,医患不和谐产生了,认知程度的不均等致使沟通不通畅。一方面,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等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另一方面,在某些疾病面前,医生并不比患者高明多少,很多时候很无奈,但是患者求生的欲望医生是明白的,只不过有时候为了满足和安慰患者表示出一种“坚强”。
医患关系理应是和谐的,是鱼水关系,互相信任,共同对付疾病,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用自己的名誉来玩弄生命。如果医生的工作被生怕投诉、举报、偷拍等严重干扰,变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试想如何才能正常行医,医患关系只能进入恶性循环,进入死胡同。
希望医生的未来没有专业医闹、没有病患的戒备心理,待遇福利更上几层楼,高薪养医。医生与病人坦诚相见,并肩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