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70后学院派画家余学凡,凭借着对艺术的独特感悟,用画笔勾勒出心中独特的“牡丹王国”。余学凡学习西画近17年,后改学国画,先后拜著名牡丹画家崔廷玉和著名山水画家禹青植先生为师。他的牡丹作品既有中国画的构图,又不乏西画的风格,通过艳丽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透出中西合璧之美。
余学凡的牡丹以花为点,以叶为面,以枝为线,构成了完美的艺术氛围。对于牡丹的花型,学凡经过大量的实物写生,加之注入多年对西画的明暗、色调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花型的把握可谓形神兼备。俗话说“富花穷叶”,为此,余学凡大胆突破,画面上叶尽管少,但不是没有,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牡丹叶的大小疏密,主次深浅,更加凸显花的雍容富贵。余学凡对于枝的把握是兼收并蓄,他经过长期的写生与观察,体会出牡丹枝既像老松干的沧桑,又像老梅干的老辣,同时又具备老藤干的遒劲,于是学凡集三者于一身,透过枝干所潜蕴的斑驳岁月,彰显出牡丹的艳丽、神韵、大度。
正如宣纸之于国画家,陶瓷对于画家来说,也是一个创作的载体。经过几年的创作,余学凡慢慢对陶瓷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青花在景德镇的地位举足轻重,青花可以说是景德镇一种独有的味道。余学凡说,青花如同国画中的墨一样,它是一门水的艺术,所以青花对水的要求极其严格。它的酸碱度比例直接影响到和氧化钴的结合程度。余学凡不囿于常规技法,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他发现用发酵的红茶叶水能很好地和料结合。同时,他十分注意用笔,他一般用大笔蘸水,因为大笔含水量多。余学凡像打太极拳那样握笔运笔,有形有质,形质相成,动之则开,静之则合,用大笔的笔触创作出一件件作品。余学凡的陶瓷作品画面十分像传统工艺的釉下分水效果,色泽鲜丽逼真,形态庄重典雅,衬托出一种高雅品质。
在陶瓷艺术创作上,釉下彩用笔比青花更难掌握,因为在素坯上绘画,干得快,对水的控制更难。余学凡把自己从事油画教学创作十几年的经验融入其中,利用自己对色彩把握的优势,运用到釉下彩的创作中。余学凡画出的青花体态优美匀称,秀美而不失灵动。而对于釉上彩,因为油画创作的功底,余学凡用自己独特的手指、手掌画法把颜料和油墨更加有机结合起来。
在步入陶艺界短短的几年里,余学凡的陶瓷绘画技艺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他的画风画技日渐成熟稳定,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唐张怀欢在《书议》中评王献之书法时曰:“情弛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将此移评于余学凡的画作,颇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