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上海的垃圾都是谁运走的?”那么,刘必胜会自豪地告诉你:“就是我们!”
今年48岁的刘必胜是上海城投环境物流集运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从以前环卫水运的小木船、水泥船、拖轮队运输,到如今现代化的360吨、500吨集装箱船,刘必胜经历了其中的每个阶段。
掌握现代化的操作技术,刘必胜是从四十岁那年开始的,他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每天都让妻子当自己的“陪练考官”,遇到回答不上的技术难题,他就把有关图纸、理论原理、技术资料贴在床头的上方方便记忆。时间一长,他那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密密麻麻全是船用设备的图片,他只要一睁眼就能看到驾驶所需的图标、技术数据和理论依据。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0年刘必胜凭借扎实的技术成为第一批内河航运船舶驾驶技师;2006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2008年被选为奥运火炬手,2012年成为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刘必胜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船舶安全运行仅靠一个人是远远不行的,于是刘必胜开始做有心人,只要是航行中碰到的问题,他都用小本子一一记录了下来,并在班组会议中进行剖析。他的做法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和好评,并加以了推广。
在环卫水运的船长中流传一句话:“老大好当,陆家嘴难过”,说的是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口的陆家嘴水域水情多变和航道复杂。但相比陆家嘴水域,其实蕰藻浜航道更为让人头痛,这里横流、回流、紊流众多,一个拖轮拖带六艘重载驳船,操纵稍有不慎,极易船沉人伤。如遇台汛季节,蕰东水闸开闸泄洪,又有大量的渔船进出港避风,就更是险象环生,所以又有了“陆家嘴难,蕰藻浜更难!”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刘必胜是观察在眼里,思考在心上,不善言辞的他,开始了琢磨。他对本系统以前发生的碰撞事故一例例地进行剖析,并组织班组成员进行技术分析,假设险情进行正反论证,最终总结了“看天气能见度、看航道环境、看紊流数据——做到知彼,听自己船轮机的燃爆声、听排气的力度声,听机器的运转声——做到知己”的“三看三听,知彼知己”航行要领。此外,刘必胜还认真阅读与航运相关的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船舶各部位的作用,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置程序,理论结合实践地反复揣摩;同时虚心吸取其他“老大”的长处补己之缺。经过不懈努力,刘必胜的船舶操纵技艺上升到理论的境界,形成了“必胜操作法”。他撰写的《船舶驾驶横越与避让》万言论文,填补了内河船舶驾驶理论的空白。他同时还以“船舶航行避险能手”的名义被上海市技师协会收录在《上海技师高招绝活》一书中。
30年来,刘必胜安全航行81万多小时,行程76万公里,清运生活垃圾273万吨。如今,他紧握手中的方向盘又开始了新的航程。
明日请看《外滩隧道是这样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