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民营书店求变
上海民营书店“乐开书店”,位于轨交2号线娄山关路站泓鑫广场B1层。店主赵艳苹介绍:2001年起源于丹麦的“真人图书”,去年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自己也利用书店的方寸空间,做一些尝试。起步时,办“真人图书馆”没有固定的时间点,有的只是一个主题活动,“碰到了有经历的顾客,无论这样的经历来自旅行、生活还是学习,愿意前来与读者分享自己,那就可以了。”
碍于书店有限的空间,“乐开”招募读者数量维持在10多位。如果有了“一本好书”,赵艳苹先在豆瓣、微博等网络上发布讯息,约定时间和主题,一般而言,总会有会员慕名而来。赵艳苹介绍,目前最多愿意分享的经历,是一些奇特而有意义的旅途,或者有关当义工当志愿者的经历。
“乐开书店”给演讲人的回报,是延续1个月的畅读会员费。这项活动自招募“真人书”以来,颇受会员的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爱情故事、情感经历的“借阅率”会很高,但很少有“真人书”与一群陌生人诉说自己的情感故事。
广东 与一本书聊天
在广东,有一家图书馆不借书只借“人”——
■听袖珍女孩讲讲她的正能量人生
■与功夫师傅切磋习武之道
■和登山者侃侃爬雪山的乐与苦
■倾听城管这一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尴尬和无奈……
4月20日,在世界阅读日前夕,5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图书”真人相聚广州TIT创意园,以十人以内的小组沙龙的形式,跟“读者”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随意打断,发表自己的“批注”,甚至可以和“书”争论。
创意园里,50本“真人图书”任人“借阅”。其实是通过面对面的对话方式,让读者“阅读”来自修琴师、街头艺人、流浪猫保姆、变性人、船员等等这些“图书”的真实故事。主办方还打算将这些“真人书”的故事记录下来出版,使它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书。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