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吊篮买晚报
关鸿
  关鸿

  我父亲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读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懂事始,记得每天有两件事父亲是必须做的:一件是晚上六时半,正时打开无线电(收音机)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说说唱唱”节目。上海几位滑稽名家,杨、张、笑、沈,姚、周的独脚戏百听不厌,从不脱班。另一件事就是看新民晚报。

  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后父亲就叫我到淮海路长春食品商店对面的一家报刊门市部买好晚报带回家,有时还得排上队才能买到,如一旦忘了买,就是一顿“排头”(斥责),必须赶快再去买。

  后来父亲由于腿脚有病退休在家,行走十分不便,特别是下楼更是困难。当时妈还在上班,我又到郊区念书,周末才能回家,所以买晚报就成了问题。

  当时我家住在淮海中路成都南路的沿街二楼,每天可以听到卖报报童的叫卖声,于是父亲想了一个办法,将一个菜篮子系上一根长长的绳子,每当下午三四点钟听到报童从远处传来的“晚报要哦,新民晚报……”的叫卖声,马上就挪到窗前,叫住报童,在篮子里放上零钱缓缓放下。报童拿了钱,就将报纸放入蓝内,父亲再小心翼翼吊上来。这样就解决了每天看报的问题。

  那段时间,报童每当走近我家门口就会放慢脚步,故意拉开嗓门叫喊“新民晚报来啦”!等着父亲将篮子放下。每天如此,配合默契。时间一长父亲与报童便交上了朋友。有时父亲想吃马路对面的点心,那位报童也会帮助买好放进篮中与晚报一起吊上来。父亲对我说:“那位小囡交关好,每天会按时到楼下叫我,知道我腿脚不便,有时还会关照我说不要急,我等你。”有几次父亲没听见,错过了时间,报童也会兜过一圈卖好报,特意留了一份再给父亲送来。这样的温馨一幕持续好几年,直到“文革”开始,晚报停刊,这道独特的风景就此消失。

  新民晚报这只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燕子”,曾以这样的方式飞进寻常百姓家,真是令人难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留学移民/人才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暑假生活/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暑期生活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6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
   第B08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移民
   第B10版: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想听蝉声
杨修之逞
老杨说的一件事
应是“混堂”
吊篮买晚报
轮下留情
今宵灯谜
椰林少年
巴黎的春天(钢笔画)
美国版夜光杯A29吊篮买晚报 2013-07-17 2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