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包车本名人力车,1873年自日本引入,翌年投入运营。因车身漆为黄色,故俗称黄包车。它是老上海重要交通工具,也是老上海一大城市景观,大街小巷,无处不有,载客载物,一路飞奔。难怪很多以老上海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都少不了这一道具。
黄包车起初运营于两租界,由工部局或公董局相关部门颁发执照。每张执照可经营车辆若干,不同时期多少不等,多者100辆,少者25辆。每辆车一个牌照,俗称照会。租界内人力车公司初期车主都是外国人,车辆由中国包头承租转放。后来,有些外国车主将车子卖给中国人经营,这才出现了中国车主。再后来,华界自办人力车公司,南市、闸北、浦东、吴淞等地,都有公司经营。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上海人力车鼎盛时期。1934年,上海登记在册的人力车工人有78630人,车主4814户,人力车20596辆。抗战胜利后,因三轮车兴起,人力车逐渐衰微。1945年冬,国民政府拟于三年内在全国禁绝人力车,但这一计划在上海因人力车工人、人力车主群起反对,没能行得通。到1949年底,上海人力车还有3659辆。
近代大部分时间里,上海有三个行政实体,即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他们各自独立地对人力车实行管理,颁发的是不同的牌照。公共租界牌照俗称“大英照会”,行驶范围较大;华界牌照俗称“小照会”,只能在中国地界行走,不得进入租界。法租界的牌照,一部分是面向南市的,即法租界与南市通行;一部分是面向公共租界的,即两租界通行。在很长时间里,持有大英照会的车主可以不受限制地兼捐法租界照会,所以,大英照会被认为是大照会。
黄包车夫靠出卖体力为生,没有多少技术,待遇低,生活在城市最底层。丰子恺曾经描写黄包车夫的生活:“这种工人实在是最苦的。因为略犯交通规则,就要被路警殴打。英租界的路警都是印度人,人们都喊他们红头阿三。法租界的都是安南人,头戴笠子。这些都是黄包车夫的对头,常常给黄包车夫吃‘外国火腿’和‘五枝雪茄烟’,就是踢一脚,一个耳光。外国人喝醉了酒开汽车,横冲直撞,不顾一切。最吃苦的是黄包车夫。因为他负担重,不易趋避,往往被汽车撞倒。”此外,他们还要受到帮会头目的压榨。从逻辑上说,一个车夫是可以申请三个照会的,但在事实层面上,车夫是无力申请三个照会的,因为多一个照会就多付一份车捐。更何况,不同地段分属不同帮会头目把持!所以,如果从闸北到南市,当中势必要停下来另换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