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书房的一只汝瓷花瓶中,插着数枝风干的莲蓬,伴随着书香茶韵与晨课晚读,和我共同守着岁月。
莲蓬,俗称莲蓬头,是莲花谢后留下的花托,那一个个小圆孔莲房里的东西,即是莲子。儿时每到夏末,浦东的林根叔就会送一袋莲蓬到我家,说是让小孩吃了可以去掉一个夏季的日毒,清凉泻火。可我不爱吃,有些苦涩。只有把莲子中的绿胚芽抽掉,拌上糖,做成白糖莲心,才令人爱吃。
如今这些风干的莲蓬,由于夏阳秋风的浸染,寒露冬雪的滋润,早已由当初的青翠苍绿演变为深咖啡色,并裹上了一层时光的包浆。尤其在阳光的映照下,泛出带有金属质感样的肌理效果,像铜铸的一样,弥散出一种庄重朴穆的沧桑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莲蓬却是进一步升华了,曾经美艳归平淡,历经风雨更坚挺。
干莲蓬的姿态也颇自然而潇洒,不拗造型不摆谱,或昂首向天,或俯视静观,或弯垂默然,凸显着那种淡定悠逸和安适自信,仿佛是以出世的精神守望在入世的红尘,给人以可遇而不可求的相逢是缘的践约。仔细看那些个如蜂巢般的小莲房,昔日曾挤满了青碧圆浑而壮实丰腴的莲子,如今已大都莲去房空,唯有阳光的碎影留下了斑斓的色彩。偶尔也有二三颗已风干成小豆般的莲子,像难别故居般地留在莲房内,耐得寂寞与孤单,似乎不愿从它们当年那个青涩纯净的梦境中走出。莲蓬所萦怀的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唐元稹的诗句,点出了一种悟道的意境。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代乐府古诗《江南》中的名句,也是我们儿时的童谣。莲,是江南唯美的名片和诗情的符号。莲花不像樱花那样,花谢后落英飞舞,随即一切皆空。而是花开花落后,依然高擎莲蓬,在栉风沐雨中,在霜晨雪夜里,才蜕变成色如古铜坚如铁,这可是个脱胎换骨的涅槃过程。据有经验的老农讲,采撷干莲蓬,一般要到第一场腊雪之后,只有经过腊雪浸渗过的莲蓬,不仅可以使之具有内在的硬度,而且可以永久存放,不会有虫蛀及霉变。可见这莲蓬是历经修炼,才终得正果的,这也就是红尘中的执着。而且在“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后,真正能成为干莲蓬用的,一池莲塘中,往往也只有数十根。
莲花原是清水供养,而当莲花变成莲蓬之后插入古瓷旧瓶中,连清水供养也不需要了,莲蓬已变得无欲无念、无需无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大朴不雕。大美无言,极具禅境佛意。记得最早看到干莲蓬。就是在庙宇大殿的佛龛上,见香烟氤氲缭绕中,数枝莲蓬悄然立于大花瓶中安谧地相望,传递着一种随缘的温馨。为此莲蓬又被人称作佛果,佛像的底座,大都为莲座。而僧人的住房,也被称作莲房。可见莲蓬与佛家有着前世今生的相约。礼佛时,省吾身。诵经日,感大千。
我的书房斋匾“禅风堂”,系由程十发先生所题。闲暇时面对静立的莲蓬,焚香熏沐,自觉清气入胸,禅风盈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