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过静安寺。西区老大房现烤鲜肉月饼的窗口前,队伍大排长龙。香味四溢飘散。又是一年中秋时,我便想起了太原的月饼。
“郭杜林”是山西“月饼之王”。民间传说,清初年间太原有一糕点铺,铺里有三位师傅,分别姓郭、杜、林。某年中秋,三人因喝酒误事,和好的饼面发了酵,担心东家责怪,急中生智往发酵面团里掺生粉,再撒一把碱面,与油糖搅拌,做成一种包馅饼。烤熟后一尝,味道殊绝。“郭杜林”月饼由此诞生。歪打正着。太原有专门做“郭杜林”的百年老店。饼上图案非常简单,就是清代中晚期很流行的篆字条纹,后改为水波纹,我奶奶喜欢叫“鞋底纹”。月饼切开,外皮厚度适中,咬一口,松松软软,有点像上海人爱吃的芡实膏,但更酥散,吃的时候,一只手要在下巴接着,不然残渣四散。早前只是加花生仁瓜子仁,极少的松仁,至多再点缀一点点黑芝麻或核桃碎,现今的馅料里,多了青红丝橘丁或玫瑰浆,咬一口,味道更厚更杂。爽口而悦目。我小时吃过一种无馅月饼,太原人叫“混糖月饼”。长大后才知道,应该叫“丰镇月饼”。丰镇是内蒙古的一个县级市,靠近山西,当地人把胡麻油跟红糖与面粉充分搅拌混合,塌在特制的模子里制成饼。丰镇月饼与普通月饼完全不同。个头大,吃口厚,关键没有馅子,其实就是一只实心大饼。月饼掰开,内外合一,通通深棕红色,那是因为面粉里掺了酱油。咬一口,比主食面包稍硬,但较烧饼又软一些,此饼的特点就一个,油多。我奶奶说,必须大油特油,不然不够松软;早前可不比现在,人人肚子里没油水,就盼着这一口呢。我记忆中有一次,爸爸出差去北京,正赶上中秋节,回来时带了一斤“提江月饼”。“提江”亦称“提浆”,说是北京特产。
上大学时,住我下铺的女生是山西神池县来的。此地“神池月饼”闻名遐迩。据说迄今已600多年历史。《马首农言》中有“油出神池,色香而味腴”字句。水来自神池600米深处的岩溶洞中,其钙镁含量与矿化度均属凤毛麟角。在神池,每逢年节,老百姓习惯自己打月饼,俗称“笨月饼”。“笨”是针对外形而言,无关味道。笨笨粗粗的,如旧时的烧火丫鬟,其卖相远不及市场所售月饼,但真是好吃。每年农历八月,邻里街坊聚到一起,琢磨什么时候开始“打月饼”。一般是一家一家换着打。自家酿制的玫瑰浆,参一点芝麻果仁碎拌匀做馅,据说可存数年,不变质。记忆中,每逢中秋前后,太原街头随处可见有人推了一辆加重二八自行车,走街串巷,大声叫卖“神——池——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