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来到黄浦江边米市渡安营扎寨做生意时,渡口附近的企业很少,规模也都不大。来来往往的汽车很热闹,但从轮渡上了岸就直接开走了,路上很少看到行人,显得有点冷清。
我初到这里,又是白手起家,筹办公司的准备工作一大堆,其中有一件是需要急办的事,就是找一家饭店为我们公司做午餐。
渡口一带企业少,饭店也少,我在码头附近来回转了两趟,只看到两家小饭店。
我先从外面观察,两家小饭店都只有两开间,门楣上都标有店名和经营范围。“野渡饭店”经营“川味炒菜、水煮鱼、烧鸡公、回锅肉”;“农家小吃店”经营“豆浆、油条、菜肉包子、馒头、卤味、农家小炒”。 “野渡饭店”门口没有杂物,看上去干净些;“农家小吃店”门口的雨篷下有一个台子,上面放着案板,板面上有个色拉油瓶子,里面还有半瓶油;台子的左边支着一口炸油条的大油锅,右边是一台液化气灶。来“农家小吃店”吃早点的人进进出出,明显看得出比“野渡饭店”的人气要旺得多。
人们常说,吃饭要往人多的饭店跑,食客多食材用量大,菜品就新鲜。那天上午,我来到“农家小吃店”,买了豆浆、油条、包子各一份,边吃边观察。这时,我看到老板拿起案板上一瓶还没拆封的名牌色拉油,撕下上面的塑料封膜,拧开瓶盖向炸着油条的锅里倒油,倒了小半瓶。以往我见到的饭店大都用很大的塑料桶装油,用5升精包装色拉油的还真的不多见。我向餐厅墙角瞄了一眼,那里还有3箱名牌色拉油摞在那里没拆封呢。
我吃完了,趁着人不多,和老板拉起了家常。我自我介绍是从外地来上海做生意的,由于用工不多,不打算自己开食堂,想请他为我们做午饭外包。老板讲一口四川话,他告诉我,他姓郑,来这里开饭店才一年多时间,主要是卖早点,也卖一些卤菜,中晚餐有预订就做一点。他说:“你们有三四十个人吃饭,我怕忙不过来影响你们按时吃饭,你可以到前面问一下‘野渡’的老板,他是专做中晚餐的……”
“不!我还是想请你做,你做的菜我们吃起来放心。”我说。
“为什么?”
“我看见你炸油条都用上色拉油了,而且还储存了几箱备用,你炒菜肯定不会用来路不明的油。”我笑着对他说。
“谁敢用来路不明的油?”他告诉我,买好油实际上也多花不了几个钱,平时超市搞促销有优惠,购买量大也有优惠,再说做生意必须有良心。
那次和徐老板谈得很投机,他答应给我们送餐,并签定了一份合同。
我还真的没有看错,“野渡饭店”一年后因使用地沟油被查处关了门,后来又有一家来这里开餐馆,也因卫生问题被警告过两次,现在勉强开着。只有“农家小吃店”从来没有遇到过麻烦。徐老板坚持每天给我们送午餐,八年来从没有间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