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西湖畔雷峰塔的轰然倒塌,秘藏千年的经卷得以面世。原本,《宝箧印经》是时居杭州的晚清诗人陈曾寿从雷峰塔废墟中觅得的。
因吴湖帆夫人潘静淑礼佛,1925年春天在吴湖帆偕夫人游西湖期间,陈曾寿割爱将《宝箧印经》出让给吴湖帆。这一经卷被吴湖帆引为至宝,用明锦宋纸装裱成手卷一件(见图③)。在如今人们看到的《宝箧印经》上,不仅吴湖帆亲笔题跋多处,尚留有吴湖帆夫人潘静淑的手迹,此夫妇二人印章多达35方。吴湖帆也另请鉴藏家、书画家王同愈绘制黄妃塔图,装裱于经文之前。而在经文之后,他则遍邀陈曾寿、张钟来、夏敬观、赵尊嶽、狄平子、叶恭绰、沈尹默等文化名流为经卷歌咏题跋(见图④)。
抗战前夕,吴湖帆的挚友、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叶恭绰曾受南京博物馆之托,想以两百两黄金的价格请求吴湖帆转让此经卷。吴湖帆却婉言谢绝了。1965年,吴湖帆罹患中风,上海著名中医方幼安的精心针灸治疗让他得以痊愈。吴湖帆将不少珍藏赠予方幼安,其中就包括这一雷峰塔经卷,并亲笔题款留念。
获赠吴湖帆藏雷峰塔经卷的方幼安,同样将其奉为珍宝,在1966年国内动乱期间,此卷被籍没。后复还。他还请来复旦大学历史学家、章草书法大家王蘧常教授作长篇诗跋,这才成就今日所见经卷面目。王蘧常将此经卷之考证前因后果记入长诗,发表于1987年8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方家因故急需筹钱,感于香港收藏大家朱昌言曾经的慷慨相助,遂将这件“压箱底”的藏品转手朱昌言家族,此次朵云轩拍卖的拍品正是从朱昌言家族处获得。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吴越刻雷峰塔藏经始终交由最妥当的人来守护。这是经卷之幸,也是收藏之幸。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