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销量每况愈下
眼下的轿车市场正在逐渐成为车市整体增长的“拖油瓶”。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15年,乘用车累计销售2114.63万辆,同比增长7.30%,增幅比上年回落2.59个百分点,其中SUV同比增长52.39%,MPV同比也有10.05%的增幅,而轿车销量却同比下降了5.33%.
而从今年的行情来看,轿车市场依然每况愈下。A00级车、A0级车、B级车市场日益萎缩,一直挑大梁的A级车竞争愈来愈激烈,C级车也因为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及城市道路交通资源日益紧张而抑制了一部分消费需求。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5月,轿车销量同比下降6.1%,严重拖了乘用车的后腿(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7.8%),而SUV和MPV则分别同比增长45%和15.6%.
轿车在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及实际销量逐年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经济不景气,车市整体增长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二孩政策放开以及换车时代的来临,国内消费需求有所改变,这导致轿车市场本身的销量出现结构性变化,而逐渐崛起的SUV和MPV也蚕食了轿车原有的部分市场份额。
相比整体轿车市场,在低端市场偏安一隅的自主品牌的处境无疑最为艰难。自2010年以来,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的份额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逐渐萎缩。随之而来的,是自主品牌逐渐放弃对轿车市场的角逐,把筹码押在SUV车型上,如今已拿下SUV的半壁江山。
而以往在轿车市场占尽优势的合资品牌,竟也出现了因为将产品重心移向SUV,而在轿车市场日渐式微,甚至引发不良反应的案例。比如东风本田5月份实现终端销量46117辆,同比增长52.5%,而这份美好的成绩单完全是CR-V和XR-V的功劳,这两款SUV车型总和达到总销量的3/5。而曾被东风本田视作承担提升品牌和销量重任的轿车“明星车型”思铂睿,前5个月销量数字没有突破万辆;另一款轿车杰德前5个月同比下滑24.6%。
轿车依然是核心
尽管轿车销量节节退败,但不可否认,轿车产品依然是汽车行业的顶梁柱,贡献了超过一半的销量。2015年,轿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56%,其中销量前十的轿车月均销量均达2万辆以上。如果分级别来看,A级车一直是绝对主力,虽然销量上有所下滑,但其在轿车市场的份额却高达65.9%,毫无悬念地占据整个轿车市场的最大份额。而A0和A00级小车市场相加,份额还不到14%。
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一度风光的B级车由于受到A级车中高端新品的侵占及C级车价格的下压,陷入市场萎缩、销量日益下滑的尴尬境地。而C级车,逐渐发展成为继A级车之外的轿车第二大细分市场,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车时喜欢一次性到位,而排量在2.0L-3.5L的C级车即中大型车成为他们的首选。数据显示,C级车是轿车市场中目前仅有的同比销量取得增长的细分市场。这充分证明,在轿车市场总体不利的情况下,A级车仍唱主角、C级车渐崛起,占据乘用车销量半壁江山的轿车市场还有潜力可挖。
根据市场规律,任何产品都不可能一直火下去。有专家预测,当SUV的销量比重达到乘用车市场的30%,将迎来它的饱和点,增速就会放缓,“蓝海”即成“红海”。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车企要想真正在市场上生存下去,还是要以轿车为主,SUV和MPV再火爆,都无法取代轿车在市场的核心位置。不管车市风云变幻,“轿车为王”的大趋势不会变。即使在车市微增长的基调下,家用轿车这个细分市场的容量仍然非常大,决不可轻言放弃。
寻求差异化突破
从去年的销量来看,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11年的超过30%,下滑至2015年的20.7%,但在SUV市场的市占率却高达53.7%。这种尴尬局面,正是多年来产品结构失衡所造成的后果。若不及时平衡SUV与轿车市场之间的战略布局,不及时补齐轿车市场短板,将会产生极大风险。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迹象都在显示,在经过几年冷落之后,轿车开始重新回到车企的视野。这既是对前期市场分析、经销商生存状况、整体利润结构比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国内车市不确定因素的一支“预防针”。
今年年初以来,福特金牛座、全新帕萨特、迈锐宝XL、新款雅阁、新一代君越、凯迪拉克CT6,以及即将上市的奔驰新E级、全新迈腾、雪铁龙C6、上海大众C级车、日产西玛……我们看到的是,车企开始集体拼命在轿车中高端发力。对于大多数合资车企而言,A级车市场空间已经逐步饱和,利润率也有限,加之自主SUV对合资A级车市场的蚕食,A级轿车市场的拓展空间极为有限。而在中高端轿车领域,自主品牌尚伸不进手,其又是合资车企的主要着力点。而这也就是上述合资车企大力布局中高级轿车市场的背景所在。
尽管A级紧凑型家轿的市场容量仍然非常大,但是,从1-5月销量前十车型的表现来看,彼此之间的销量差距并不大,由此反映出A级家轿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从近两年的表现来看,轿车市场的不景气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业内专家建议车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并实现差异化竞争。总之,轿车产品还是要回归主流战场,做好积累,寻求合理突破。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