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摒弃了“长篇论述”,用足够的短小精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尤其,为每个文物都设计了特别的出场和语言习惯,让文物“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
聚焦国宝本身
相较于其他纪录片,或者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更直接地将所有注意力聚焦于每一个被选中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被360度无死角呈现。
昨晚开播后第一个亮相的文物是“人头壶”,来自于并不算太为普通观众所知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但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只是用充满情感的镜头,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拍摄人头壶。五分钟后,“人头壶”的样貌和历史,牢牢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人头壶,红陶材质,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至6500年前;器形呈人头葫芦身,平底。人仰头,面带笑容,神态安详;壶背有流,是一件盛液体的生活用具;壶造型古拙,手法简练,艺术价值极高,是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启蒙作品。
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份“启蒙”,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五分钟的短片里另外藏下了三件顶级的辅助文物,分别是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颧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可以说信息量和诚意都满满。
镜头充满情感
虽然只有五分钟,没有表演和铺垫,但《如果国宝会说话》并不是简单枯燥地呈现。仍以“人头壶”为例,导演组根据人像仰头的形态,把它放在一片星空的背景之下,向观众展现出了一幅仰望星空的唯美画卷。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它凝望着,思索着,仿佛看透了你我的命运。五分钟里,纪录片讲述了它的身上承载着工匠的情感、主人的寄托和历史的厚重。
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网络自媒体的兴起,一集几分钟的微纪录片成为一种潮流。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央视纪录片频道承制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同样走个性化叙事路线,虽然每集只有五分钟,但纪录片将每件国宝视为“明星”打造,为其“私人定制”造型场景,寻找最适合传播的“说话”风格,让文物一点都不寂寞。昨晚,无论是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还是“萌萌的”的陶鹰鼎,或是最薄处0.2毫米的龙山蛋壳黑陶杯,他们各有各的孤寂、悲伤、喜悦和自己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