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聚会,毕业20年,大家的变化都很大,但最让我们意外和吃惊的是,我们的一个同学放弃中文,改行去研究数学了。
这跨度也太大了。
她现在是大学的数学教授。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家乡的县政府工作,两年后,考取了研究生,学的不再是中文或相关专业,而是数学。一个读了四年中文专业的人,却去考了且考取了数学专业的研究生,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后来,又读博,留校任教,至今。
她的经历,勾起了大家强烈的兴趣,我们都很好奇,怎么就转行去搞数学了呢?
她笑笑,说,其实读大学后,她就后悔自己高中时选了文科,后悔高考志愿选了中文系。她说,中学时,她的数学和语文成绩都特别突出,既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又是数学课代表。她的父亲是本校的语文老师。高二分科时,父亲极力主张她选文科,她虽然有点摇摆不定,放不下热衷的数学,但又觉得,自己还是蛮喜爱看小说的,身上很可能遗传了父亲的文学细胞。于是,她选了文科班。高考成绩很理想,数学近乎满分,语文成绩也很优异,顺理成章地读了中文系,成了我们这帮文学爱好者的同学。
可是,进大学后,她才慢慢发现,自己虽然语文成绩很好,也爱读读小说,但那根本不是对文学的热爱,文学作品之于她,就和其他也喜爱小说的理科生一样,只是一种消遣。其他的专业课,诸如文学理论、文学史什么的,更是让她味同嚼蜡,她发现,一部《红楼梦》,远没有一道立体几何难题,让她有兴趣。
若干年后,我们才知道,大学期间,她就常跑到数学系的课堂上蹭课。她也是唯一一个在文学课堂上,偷看微积分的人。她笑着说,能和你们成为同学,我自然很开心。但学习中文,那真不是我的意愿,至少,中学时代,我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心意。所以,后来我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数学,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心,到底在乎什么,在意什么,有什么愿望,总是我们自己最清楚。有时,真的很难说,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我们的选择是不是真实符合自己的心愿。你以为遵从了自己的心意,而事实上,很可能像我的同学那样,一开始的时候,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前段时间很流行的电视剧《唐顿庄园》里,有个很小的细节。庄园管家卡森,年轻时曾与好友查理一起在一家剧院工作,卡森爱上了一个女孩,谁知,查理一脚插了进来。在卡森和查理两个男人之间,女孩最终选择了查理。卡森悲伤离去,后来,成了唐顿庄园的大管家。查理与那个女孩的生活却并不如意,穷困潦倒不堪。若干年后,查理告诉卡森,她死了,他们三人间的恩怨,也该了结了。查理在与卡森告别时,说出了一个秘密:女人在临死前,告诉他,她真正喜欢的男人其实是卡森,只是年轻时的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心意。现在,她终于明白了。
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并在临终前,说了出来。只是这明白,来得迟了点。她自己的,卡森的,包括查理的人生,都由此而彻底地改变了。因为她而终生未娶的卡森,可以放下了;虽娶了她的人,但从未得到她的心的查理,可以放下了;她自己也可以放下了。
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意,真的是一件无奈而悲哀的事情,它会让我们在虚假的心意之下,沿着错误的轨迹,徒耗生命。
当我们在作出某种选择或决定的时候,也许问一次自己的内心远远不够,反复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多追问几次,才能更加接近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而一旦明白了自己的心意,什么时候掉头都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