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剧的同胞兄弟
张 醍
■ 周柏春、袁一灵出演的《王老虎抢亲》剧照 资料图
  张 醍

  话剧看起来洋气,滑稽戏看起来本地,其实它们都脱胎于新剧。按戏剧大师黄佐临的说法,滑稽戏即方言话剧。

  上世纪20年代左右,上海时兴起了新剧。以普通话为对白的新剧,相对而言注重“海外引进”,后来演化成了话剧;以上海话为对白的新剧,则关注本土原创,形成滑稽戏。最早打出“滑稽戏”旗号的,即新剧中“趣剧”的演员。

  滑稽戏初期有“前三大家”徐卓呆(徐半梅)、张冶儿、陆啸梧。上世纪20年代初,专演滑稽戏的班社已有“和平社”等十余个。上世纪30年代初,著名演员有“滑稽三大家”王无能、刘春山、江笑笑。1949年之前,又有“滑稽后三大家”之誉的姚周(姚慕双、周柏春)、杨张笑沈(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程刘俞(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

  滑稽戏是我国特有的、以招笑为特征、专演喜剧和闹剧的剧种,要求每个戏在结构上具有喜剧情节,设置的主要人物具有喜剧性格,台词有喜剧性;表演的肢体语言较夸张。

  上海话为滑稽戏的基本方言,各种人物配以各地方言;唱腔音乐以江南民间小曲改编的基本曲调为主;根据为人物设置的方言,常配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的唱腔;唱腔在整本戏中成分顶多占一成。而“独脚戏”是从滑稽戏中剥离出来,可以在堂会上相对独立演出的曲艺。因而“独脚戏”与“滑稽戏”加在一起,就称为“上海滑稽”。上海滑稽剧团也就自然成为这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单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家装专版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老三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自己的心意
话剧的同胞兄弟
飘雪
系围裙的男人
梳子呵护的健康
大食堂
张方平之睿
美国版夜光杯A19话剧的同胞兄弟 2018-01-05 2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