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方平,神童也。他是应天府南京人,自幼家贫,无书可读,便向邻居借《汉书》浏览,厚厚一叠书,他读了十多天,就原物归还。邻居惊异他读书如此神速,以为他读书虎头蛇尾,张方平回答:“我已全部读完了。”有人不信,挑出某个章节考他,张方平居然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著名藏书家宋绶、翰林学士蔡齐都夸他是过目不忘的天下奇才。景祐元年,27岁的张方平中茂才异等科(指特殊人才),任昆山县知县。后来他又考中贤良方正科(指才能、德行优秀),被选拔为著作郎,并任睦州通判。
张方平读书过目不忘,且极富睿智,在处事接物上显示出大智慧、大聪明。当时西夏赵元昊叛乱,写了封傲慢的信给宋朝,张方平认为应避其锐气,先在边疆秣马厉兵,修长城墙,然后出击。朝廷准备出兵时,张方平又献《平戎十策》,宰相吕夷简读了大为赞赏,认为张方平虽是书生却颇有军事见解。那年皇帝召试馆时,张方平去报考,宋仁宗知张方平已考过两次,成绩皆优异,便让他免试进入集贤院。
张方平对朝廷大事,常有独特见解,他的推测与预见,不久便一一得以应验。张方平对西夏军事的分析,更引起皇帝与宰相称赞。张方平后出使契丹,契丹王见张方平仪容不凡,风采流溢,气度轩昂,大为赞赏。张方平出使返宋后,被任命代理开封知府,由于皇城事多,前任都用书板记录,张方平却靠默记,处理公务井井有条,令众臣叹服,后升为翰林学士。
作为宋仁宗的高级文学参谋,张方平耿直敢言,大臣王拱辰提议河北的盐由政府专营,张方平据理反驳:“过去周世宗时,将盐税已纳入其他税收之中,即今天的两税中的盐钱资。朝廷再征盐税,岂不是向老百姓重复征税?”宋仁宗决定当即取消盐税,这件事震动朝野,当地老百姓成群结队在澶州拜迎张方平,还举行了七天佛老会,以谢皇恩。
另一件事是宫中发生兵变,宋仁宗以张贵妃护驾有功而要给予奖励。张方平又不同意,他说:“汉代妃子冯婕妤以自己身体挡住猛兽而护驾,也未听说过当时皇上对她有什么奖励。”宋仁宗只得作罢。
张方平曾任三司使(财政部部长),他考虑到西部边疆战乱不息,应减免两蜀横赋四十万,减铸铁钱十余万缗,并强调今后要以陈留一带为中心,献上十四项具体建议,宰相富弼读其奏章已至深夜,却兴奋得不知疲倦,宋仁宗看了,也大为叹服,并采纳之。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先后任尚书左丞、工部尚书。宋仁宗无后,他逝世时,将养子赵曙立为宋英宗,张方平在宋英宗时任礼部尚书。四年后,宋英宗早逝,他大病之际,在福宁殿召见张方平,张方平见宋英宗说话已不清楚,赶紧递上毛笔,说:“必须立颖王为太子,他既是嫡长子,又为人贤明,请陛下写他名字。”宋英宗写完后,已人事不省,不久便驾崩了。
宋英宗长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宋神宗请张方平估算父亲的安葬费用,张方平说:“请皇上满足先皇生前节俭的愿望,这也是孝顺。”结果节省费用十之七八。宋神宗对张方平的评价是:“文章典雅,有三代圣贤之风范,言简意赅,擅长概括,《尚书》中的《训》《诰》也不过如此。”
宋神宗先后重用王安石、司马光,此二人皆与张方平政见不一,张方平又是一个目光犀利、敢于直言的文人,在朝廷内难免有人妒嫉。张方平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他的一些谏议未被采纳,宋神宗最后让张方平离开了京城。
张方平辞官返乡,安度晚年,逝于元祐六年,享年84岁。张方平一生爱才如渴,识拔人才无数,苏东坡当年居于蜀中,就是他慧眼赏识,主动向欧阳修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