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当3D摄影遇上历史建筑遗产~~~
当3D摄影遇上历史建筑遗产~~~
当3D摄影遇上历史建筑遗产~~~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3D摄影遇上历史建筑遗产
似乎,那些斑驳触手可及
吴翔
■老建筑是上海的城市记忆
  昨日迷雾,徜徉新华路,老房子掩映在郁郁葱葱之间,历史的斑驳好像来时的路,影影绰绰……

  身边,高耸入云的水泥钢筋,正值当年,风华正茂;新华路上的老房子宛如迟暮美人,一袭烟雨,往事如风。幸好,云端有科技;也幸好,她们还在。

  应该感谢3D技术,让那些老房子的故事触手可及。

  记录,从新华路开始

  上海,值得记录的老房子那么多,从哪儿开始呢?就从新华社区开始吧。因为,“当3D摄影遇上新华建筑遗产”是新华社区基金会首批公益项目之一。

  新华路最早叫安和寺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美誉,梧桐茂密,静谧低调又不失高贵优雅。这里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辖区有千年法华古镇,所谓“先有法华,后辟上海”。

  “曾经我做过一个栏目,叫《走读上海》,我走了好久,都没有走出‘新华’,这里有上海的年轮,故事太多了。”昨天,启动仪式的现场,主持人夏磊说,他就生活在这片老房子中。每天早上大饼油条,晚上倦鸟归巢,攀着藤蔓的屋檐下,藏着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喧闹,也有这个时代的细腻与敏锐。日升日落,老房子和与她们擦肩而过的人一起,阅遍人间芳华,有你,有我,有阿姨爷叔,有美国总统……

  在上海中心城区,像新华路这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有12个。虽然我们的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前行,但是这些老建筑身上还镌刻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它们是上海城市文脉的承载区,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的存在让上海这座城市更有“厚度”。它们值得被记录,被珍藏!  

  3D摄影并不高冷

  昨天,活动现场播放了一段3D微电影——“3D镜头下的新华老建筑风貌”。现场不少新华社区的居民在看完这段3D影片后,感叹这些天天路过的外国弄堂、蛋糕房、邬达克旧居、孙科别墅、梅泉别墅……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3D效果让这些老房子真切地展现在眼前,不曾走远;陌生是因为几十年了,他们中好多人也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欣赏这些老房子台阶上的青苔,花园里的阳光。

  毕竟,这座城市值得用3D镜头记录的建筑和故事,太多太多。看上去,3D这门科技好像挺高冷,其实如今用手机都可以实现3D。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3D拍摄技术,更立体地记录老建筑的风貌。主办方还举办了一场3D拍摄技巧专题讲座。只用了十几分钟,老师就在现场教会了社区里的老人,如何用手机拍摄3D画面——只要下载一个APP,按照APP介绍的步骤来,分分钟拍摄3D大片——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当然,要拍出好作品还是需要花些心思的。

  “建筑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凝固,是城市文脉的载体。”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说,“3D摄影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拍摄及展示技术,沉浸式的体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立体摄影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运营,以新华街道历史建筑遗产的尝试开始,具有示范效应。”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公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8版:广告/新民健康
立体回忆
似乎,那些斑驳触手可及
看95高龄笔下的“上海小囡”
美国版文体新闻A15似乎,那些斑驳触手可及 2018-01-17 2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