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荒原上,条件恶劣艰苦,没有搅拌机怎么办?工人王进喜一头跳入泥浆,用身体当作搅拌机。所以,我们那个时代,称他为铁人。”施老师的话触动着同学们的心灵。
施索华接着讲道:“作为中国人,我们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文化。今天特别想讲一讲孝,你们问一问自己,为什么父母对你们的关怀总是远远超过你们对父母的呢?希望大家回去写一写孝字,这个象形字的含义是什么?儿子要背着父亲啊。我给大家布置一道寒假作业,今年回家过年给父母做一次饭。谁不会做,到施老师这儿来,我来教会大家做菜做饭。”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教授刘西拉随后接过“教鞭”,用专业课的思维说“思政”,“同学们,作为工科学生,希望此时此刻,大家为祖国自豪”,只见他身后PPT不断闪动,“这是南盘江大桥,距离地面565米,是世界第一高桥;这是粤港澳跨海大桥,建成后它将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中国高铁去年建成1600公里,也是世界第一。”刘西拉说:“中国人拥有了这么多的第一,你们该为祖国的科技实力而骄傲。”
交大的学子听完课后纷纷说,“思政课教学改革之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超过了专业课”,“接地气”“有人气”“让人心服”“颠覆了我对思想政治课的印象”。
推进会的下一个课堂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中医大教授张黎声拿出他的“思政专业课”——“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张教授讲了一则故事:“你们的学长、2012级研究生徐欣毅,身患白血病。在弥留之际,他跟妈妈说,‘我很想与我的学校一直在一起’。徐欣毅去世后,他的遗体捐赠给学校。欣毅的妈妈说,‘我把唯一的孩子交给学校,请善待他。’”
此时的讲台上,张黎声的声音哽咽;讲台下,学生的眼眶湿润。他介绍说,在实验室,30分钟的“第一课”结束,学生们便要肃穆地对着面前被称作“大体老师”的遗体捐献者集体默哀,之后,开始解剖操作。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堂“思政专业课”?张黎声说,每一位医学生不仅能从“大体老师”身上学到医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崇高的品德和人性的光辉。“我感觉灵魂获得净化,我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这是我们要听的思政课、专业课”,走出课堂的大学生们吐露了心声。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