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文艺界颇多话题。姜文电影《邪不压正》热映的同时,许晴的性感妖娆成为一大炒作焦点。明星高片酬、偷逃税现象也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主张,文艺评论要成为当下社会的一股清流。希望文艺评论作者敢于批评、勇于批评,视野既要聚焦具体作品,也要拓展到大众文化、社会生活,例如文化标志性建筑、重大会展活动等,“文艺评论要落到社会良心上”。他还以当下明星高片酬举例说明,曾有某节目组表示,如果一个明星的片酬降低到××元,是否可以起用?他答,即便是零片酬起用明星,也应该首先看这档节目本身倡导怎样的价值观。作为媒体人,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现象,媒体人应该有批评的声势,清流的建设,比抵挡浊流更重要,比抵挡角落里的各种声音更重要。文艺评论家王纪人表示,文艺评论在保持客观立场的同时要有良性引导作用,要有价值判断与引领,即便是揭露假丑恶,目的也是为了最终让市民读者认识真善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做“标题党”以及“标签党”,既不要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博眼球,也不能以贴标签的方式,简单、直接地下判断。例如,“海派”的概念,不能成为一个大篮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是互相驱动的两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一方面作者要写出有质量的尖锐的批评,促进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繁荣;另一方面文艺院团等要有胸怀有格局面对各类批评,并转化成提升作品质量的动力。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的发言就像是一篇尖锐的文艺批评。他认为,文采卓然与巧言令色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批评不能只是逞口舌之快,成为‘语言的狂欢’,评论家的文字要高于一般影迷,应该考虑到对产业本身或社会发展有何裨益,而不是自己说得畅快就好。”
文艺批评还应基于学理。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认为,评论家说真话,要有学理的积淀。如要把学理分析得透彻,就需要一定篇幅,因而文章长短也要辩证分析。石川也表示,当下有一股把影视作品受百姓欢迎的理由,简单归因为“现实主义”之风,“但其实归根结底,应该还是剧本写作的胜利。我们以前有些作品在框架上是现实主义,但在细节上胡编乱造,看上去就假大空,这其实也是剧本写作能力的不足,这一类作品不可信,其实还是技术水平低,与它是什么主义并没有关系。”这就是学理、学养,是文艺评论的基础。
文艺评论还应拓展到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胡晓军认为,新民晚报、夜光杯等本身就是“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还要关注上海文化品牌,要为长三角整体一体化的建设服务,辐射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市作协党组副书记孙甘露感叹新民晚报展现的也是一种城市文化形态,立足将近90年的历史,切口较小的评论却很精悍。无论是在戏剧、音乐、文学、美术、阅读等领域,晚报都能第一时间做出反映,成为观察上海的重要窗口。上海戏曲中心总裁谷好好表示,戏曲工作者的春天,需要值得信赖的晚报,在城市舞台中助力百花齐放,扮美城市文化。影视评论人金涛也表示,文字本身是有美感和价值的,可以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