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郦国义
■ 老中青三代文艺评论家,都在批评声中亮观点,有益于文艺评论和文艺原创,更好地携手发展。面对各种潮流,更应坚持自己的态度与风格。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吴孝明
■ 如今的美术展览,更像是在百货商场里感受娱乐生活。其中既有中老年人,也有青年情侣,还有年轻妈妈带娃一起看——这说明城市人口对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这就是文艺评论存在的基础。当下自媒体参与文艺评论也很积极,但如果缺乏深入的思索,也可能会限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境地。
——青年文艺评论家 郭晨子
■ 新民晚报有着强大的订阅数量,与新媒体融合后将有强大的影响力。建议发挥即时性快评的特色,并以有趣生动的过程传播,就能持久发展。
—— 《上海文艺评论》责编 杨子
■ 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民晚报要注重在地文化的研究,抓住城市文化本身的资源,让文艺评论可亲近,可感知。市民观点、专家观点,都可以围绕社会热点,甚至不局限在一期,而是连续性地做。文艺评论还应聚焦跨界复合的现象,例如公共艺术如何与城市老街区共融等话题。文艺评论应该有大局观、大视野。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 徐明松
■ 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是有界限的。有些作者利用大众不懂,浑水摸鱼。文化多元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各种探索,但也容易迷失、混淆。如果没有清晰明了有力量的评论,将误导受众,误解传统书画的价值。对于媒体而言,文艺评论也应该帮助大众厘清常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 陈翔
■ 上海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上海书画的地位在全国却不高。我们要有思想交锋,我们要有深度批评!
——上海书协副主席 戴小京
本报记者 朱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