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可谓“敝帚自珍”是也。
当编定这本新著时,我感到这样一部散文随笔集,一定应该由自己来谈谈心得。因为书内的文章,写的都是自己曾经的生活。可以说,是我半世人生的真实写照。
每个作者,每次编选自己的文集,总会有不同的念想:你想呈现给读者一部什么内容的文集,或者说,是一部有什么特点的文集。我细细想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也就是从我进入四十岁后的中年开始,已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与书有关的领域。淘旧书,觅文史,写书话,不亦乐乎,真是“为书憔悴为书瘦”。先后出版了多种书话专著,如《人与书渐已老》《纸墨寿于金石》《旧书的底蕴》《跟韦泱淘书去》《淘书路上》等。关于旧书的文章,已经写了不少,自然还得继续写下去。
那么,编选这部集子时,我就避开了与书相关的内容,也即遴选二十岁至四十岁间属于“文学青年”时期写的文章,或者是对那段岁月的回忆文字。从人的生命期来说,一般也只有两个四十年。前四十年,一个人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当然,也是最不安分、最毛糙鲁莽的阶段。看着这一摞积稿,写的多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可见我那时的生活,真是够乱的。做事没有一个主心眼,东一榔头西一锤,从家里到屋外,从爱好到交游。写诗之外,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去写一写。记得曾读过谢蔚明先生的《杂七杂八集》,倪海曙先生的《杂格咙咚集》,忽然想到,要给自己这本散文随笔集定个书名的话,不妨可以叫做《乱七八糟的生活》。
也许,那段日子,工作与家事繁杂。这样,对我来说,用以写作的时间就不会太多,留下可以看看的文字,就更是寥寥无几。经过筛选,尝能一观的文章仅十多万字,少而又少,感觉可怜得对不起读者。
但就是这不多的文字,却反映了那时我生活的原貌,情感的本真。青春易逝,我再也回不到那种状态,那种对文学的痴迷,对外界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求知欲参与欲。是焉非焉,只能让时间去解答了。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时光又无情地走过了二十多年。我很惊讶自己的变化。似乎人生沉淀了下来,热情、敏锐、精力等等,都渐渐散淡。只是为了客观地留下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印痕,也为了给读者更多地了解一个文学青年走过的“青涩”历程,我将我的青春岁月,袒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暂不谈书》的书名,也许会让读者想一想,对于一个酷爱书的人来说,不谈书谈什么呢,那就谈谈爱书前的文学岁月吧。
是的,以文学爱好者的热情,以文学的笔墨感悟,来叙事说人,甚至写到的作家朋友与他们的书,也是从文学的角度入笔。这便是我难以割舍的文学情愫。
同时,我喜欢这本书,还因为,这是我今年在六十岁的秋天里,向读者奉献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在我已出版的十本专著中,此书在我心中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
秋光明媚,满目色彩斑斓的花木扶疏。有人说,秋光催人老。其实,秋天才是人生最丰富最美好的季节哪!花甲之后,我将继续与读者书友们谈书,分享读书的快乐。
此为《暂不谈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