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昨专家研讨会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昨专家研讨会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昨专家研讨会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昨专家研讨会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石库门的笑声》笑遍江南
昨专家研讨会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朱渊
■ 《石库门的笑声》演出剧照 祖忠人摄
  “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侬看了?”这是最近上海人之间流行的问候语。自9月24日首演起截至昨日,这部由著名编剧梁定东撰稿,毛猛达、沈荣海挑大梁,聚焦改革开放40年上海市民生活变迁的原创独脚戏已完成了三轮20场演出,吸引观众近2万人次。无论是首轮兰心大戏院的亮相,还是第二、第三轮移师中国大戏院的续篇,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昨日,上海文联、上海评协、新民晚报社携手为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召开研讨会,沪上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总结这部作品成功的奥秘,也探讨如何让它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不少专家认为,《石库门的笑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作品的原创力以及贴近市民生活的表现力。市剧协顾问荣广润说:“最难的是这部作品几乎都是全新的内容,它聚焦的上海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生活,呈现了一种新风貌。毛猛达和沈荣海,这对加起来130岁的老搭档,他们掌握的传统技法和段子也是大把,但他们没有图省力走老套路,而是全新挑战了自我。”

  “传统形式的创新手法切入、传统品牌的新鲜内容注入是最大的特色。”上戏教授丁罗男也予以此剧高度评价:“同样是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上海人生活变迁展开,但作品始终站在平民的视角,讲那些生活变化的点点滴滴反映,它是全景式的,它是贴近老百姓的。”

  不少专家认为,独脚戏之所以经历了将近十年的“低迷”,原创力薄弱、人才青黄不接、大环境低迷固然都是问题,但独脚戏、滑稽戏等本土曲艺的作品不够接地气更是重要的原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独脚戏本就是上海市民文化、市民趣味、市民美学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独脚戏、滑稽戏就是通俗文化,我们反三俗反的是庸俗、低俗、恶俗,却不能把通俗丢弃了,本土曲艺最要紧的就是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其中接地气是关键。”

  说到接地气,也有不少专家出谋划策。作家马尚龙就表示,虽说现在“笑率”已经很高,但其实作品能更丰富、更饱满:“‘石库门’三个字如同一个巨大的上海文化资源宝库,可挖掘、可汲取的养料还有很多很多。”而借着这部独脚戏影响力,也可更全面、深入、细致地解读“石库门生活”,让更多人走近上海独特的石库门文化。有专家推荐了他觉得写得最好的关于上海石库门生活的弄堂小说。还有专家建议可以适当加入新上海人如何融入上海生活的片段,毕竟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改革开放40年里也应该有他们的身影。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18版:新民旅游
   第A19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曲艺说唱英雄会来袭
让《石库门的笑声》笑遍江南
每天的噱头不一样
广告
美国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A11让《石库门的笑声》笑遍江南 2018-12-11 2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