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文联、上海评协、新民晚报社携手为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召开研讨会,沪上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总结这部作品成功的奥秘,也探讨如何让它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不少专家认为,《石库门的笑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作品的原创力以及贴近市民生活的表现力。市剧协顾问荣广润说:“最难的是这部作品几乎都是全新的内容,它聚焦的上海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生活,呈现了一种新风貌。毛猛达和沈荣海,这对加起来130岁的老搭档,他们掌握的传统技法和段子也是大把,但他们没有图省力走老套路,而是全新挑战了自我。”
“传统形式的创新手法切入、传统品牌的新鲜内容注入是最大的特色。”上戏教授丁罗男也予以此剧高度评价:“同样是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上海人生活变迁展开,但作品始终站在平民的视角,讲那些生活变化的点点滴滴反映,它是全景式的,它是贴近老百姓的。”
不少专家认为,独脚戏之所以经历了将近十年的“低迷”,原创力薄弱、人才青黄不接、大环境低迷固然都是问题,但独脚戏、滑稽戏等本土曲艺的作品不够接地气更是重要的原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独脚戏本就是上海市民文化、市民趣味、市民美学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独脚戏、滑稽戏就是通俗文化,我们反三俗反的是庸俗、低俗、恶俗,却不能把通俗丢弃了,本土曲艺最要紧的就是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其中接地气是关键。”
说到接地气,也有不少专家出谋划策。作家马尚龙就表示,虽说现在“笑率”已经很高,但其实作品能更丰富、更饱满:“‘石库门’三个字如同一个巨大的上海文化资源宝库,可挖掘、可汲取的养料还有很多很多。”而借着这部独脚戏影响力,也可更全面、深入、细致地解读“石库门生活”,让更多人走近上海独特的石库门文化。有专家推荐了他觉得写得最好的关于上海石库门生活的弄堂小说。还有专家建议可以适当加入新上海人如何融入上海生活的片段,毕竟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改革开放40年里也应该有他们的身影。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