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数日前,柔柔的秋阳泻满我一身,踏着落叶轻脆的沙沙声,抱着未满两岁的孙女,去近孩儿家的浦江畔玩耍。
路过一滨江小区,围栏外开放式小绿坪中,置放着些许可爱的塑制小动物。小孙女挣扎着下地,趋近一棕色小兔,低头弯腰察看一会,又小心翼翼用手触碰小兔的鼻子,确认它不会伤害自己。突然,她往后退了两步,将手中玩具小人儿横握于手,凝视着憨态可掬的兔儿,作半蹲拍摄状,嘴里还用沪语喊着“准备好了”(她可能将玩具背部一深褐色方形物当作手机屏幕了)。我不失时机,用手机记下这充满童真与童趣的瞬间。
我把手机插入衣袋时,小孙女忽若有所悟,向前踉跄几步,冲着缠绕胶带的兔耳,轻轻哈了几口气;又用手轻抚几下受伤的兔耳,喃喃自语“兔兔呜哇了(儿语:受伤了),兔兔呜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