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3日,西门子首次在上海举办了“西门子公司电子和电气技术展览会”,15天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从此,西门子这家全球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从逐步试水,到携手合作,再到融入中国社会,始终与中国相迎相伴。
西门子如今在上海可以说无处不在,宝钢、地铁、电厂、磁悬浮、上海中心大厦、世博会、进博会等等,都有西门子的身影。改革开放40年来,西门子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用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的话来说,西门子,与中国改革开放并肩同行。
改革开放 再续前缘
西门子和上海的情缘源远流长,西门子与上海的合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879年,当时西门子将革命性的实用发电机第一次应用于中国,交付并安装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为上海港提供照明。1904年,西门子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永久办事处同样是在上海,就设在南京东路和河南中路路口的老介福商厦里。
40年前,与改革开放同步,西门子和上海再续跨世纪情缘。1978年12月3日,寒风料峭中的上海,“西门子公司电子和电气技术展览会”开幕。公司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的曾孙、公司当时的监事会主席彼得·冯·西门子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严佑民一起为展览会剪彩。
就在15天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3年后,西门子在北京成立代表处。1985年10月30日,西门子在上海重新建立了办事处,办公室在外商云集的联谊大厦。
此后,西门子一直坚定地在中国投资,与中国伙伴共同发展。上世纪90年代,当德国一些企业对是否到中国投资踟蹰不前时,当时的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国经济亚洲太平洋委员会主席冯必乐说:“(德国企业)不去中国的风险要大于去中国的风险”。这句话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德国企业开始逐渐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使这几十年来的中德经贸领域的成功合作成为一段佳话。
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外国企业组建的控股公司。1996年1月份,西门子就在上海正式成立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当时浦东开发如火如荼,西门子就把上海公司设在最具象征意义的浦东大道1号——船舶大厦。
当时浦东办公楼很少,刚刚建成的船舶大厦最为抢手,要求金融业才能入驻,汇丰、花旗都在这幢楼里。西门子除了工业,还有融资租赁业务,因此有金融牌照,凭借这个金融牌照,西门子踏上浦东热土,与浦东开放同步发展。
2011年10月31日,在大连路上的西门子上海中心正式揭幕,这个占地35000平方米现代化办公楼,是西门子在海外除了北京,第二个自己投资建设的办公楼,显示他们扎根中国的决心。
现在,西门子在上海的员工有1万人,“上海已经成为西门子在德国以外拥有员工最多的所在地。我们有一半以上的业务总部设在上海。”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伟国表示。
携手宝钢 无所保留
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说,西门子所经历和参与的改革开放40年,是我们续写在中国跨世纪情缘的40年,是以技术驱动合作,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道推进中国工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的40年,是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的40年,是以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共建现代化中国的40年。
西门子和宝钢40年合作,就是一个典范。
1978年12月23日,宝钢开工。宝钢一期是由日本公司进行总包。为了打破日方垄断,宝钢决定配套设计热轧板和冷轧板项目。冷轧项目由德国西马克公司作为机械总包商,西门子则是主要的电气设备供应商。
但是,宝钢建设一度引发争议,由于国内政策调整导致宝钢二期项目面临停滞。日方当时认为宝钢上马无望,坚持要退货。而以西马克和西门子为代表的德方,对中国和宝钢的未来充满信心,坚定地履行合同,最终完成了冷轧项目。正是这份在危难时刻一如既往的信任,加深了宝钢和西门子的感情。
1984年,热轧项目重新启动,日德两国争得难解难分。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财团提出部分设备由中国制造,德方帮助中国改进技术、质量和管理,通过联合设计、联合制造,一方面让中国设计人员和机械制造厂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地化生产供应体系。这与中方的思路不谋而合,最终,1984年12月23日,中德双方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热轧合同。
宝钢二期从1985年开始建设,一开始的谈判充满了“火药味”,因为中方不熟悉国际规则,而德国人又不了解中国国情,双方拍桌子争吵,甚至中断谈判也是常事。但慢慢地,西门子和宝钢越来越能够相互理解,圆满地解决了全部遗留问题,也在争执中变成了朋友。
当时负责宝钢二期外事管理的吴玉华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担任谈判翻译的情景。这个德语培训的第一名第一次站上谈判席,看到台上双方各有20多个谈判代表针锋相对,吴玉华顿时心理压力巨大,手脚发抖。好在总算顺利地挺了下来。结束后西门子谈判代表团的团长专程找到吴玉华,对他进行鼓励并送给他不少技术教程的资料,令吴玉华至今依然十分感激。
就是这样,中方技术人员和西门子专家在磨合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一些跨国公司派到宝钢的多半是技术水平中等偏下的工人,但西门子派了最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宝钢做安装调试和生产指导。而且,西门子用最新的技术帮助宝钢,西门子最先进的控制技术可以提高轧机运行效率达50%,这项技术在全球钢铁行业的首次应用就是在宝钢。
可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西门子对宝钢实现高度的生产自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刚刚卸任宝钢股份董事长的戴志浩曾经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西门子的贡献就没有宝钢的发展。”
进入数字化时代,西门子与宝钢的合作继续深化。2016年,双方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见证下,正式签署了《宝钢与西门子智慧制造(工业4.0)战略协议》,被誉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对接的最佳实践。2017年,西门子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旗下的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就其虚拟远程运维技术及标准研究签署了合作协议以及一期项目合作。
结伴而行 未来可期
曾经担任西门子全球总裁的冯必乐2004年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开展业务,你是一位客人。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开展业务、生产制造和雇用本地人,你是一位朋友。如果你在一个国家开展业务、生产制造、培训人员并且进行研发,你就是该国的一位好公民。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中国优秀的企业公民。
40年来,西门子积极助力上海城市建设,为上海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楼宇等领域提供先进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从宝钢开始,西门子在上海可以说无处不在,上海发展的重大项目几乎都有西门子的身影。上海第一条地铁是西门子参与建设的;全球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是西门子参与建设的;西门子为外高桥发电厂提供两台最大最先进的900兆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使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以高于46.5%的供电净效率称冠全球;从金茂大厦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都有西门子技术;2010年上海世博会,66米高的中国馆全面采用了西门子的节能楼宇技术,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
如今,西门子在上海的投入从以前的以生产为主,逐步转型为以研发和服务为主,从以前的自动化、电气化更多地拓展到数字化。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伟国介绍:“现在西门子在中国的工厂不单单是生产,而是从制造到创造,大部分工厂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今后上海本地的研发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符合市场需要开发的上海制造产品将越来越多。同时,西门子还帮助中国市场培养了一批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的人才。”西门子把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融入到所参与的每一个项目当中。
王伟国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西门子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上海正在打造科创中心,这对于上海,对西门子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我们与上海在创新尤其是智能制造、数字化方面,一定会加大合作。”西门子把最新数字化技术带到上海,2017年8月,西门子针对过程工业的数字化体验中心在上海揭幕,全面展示“数字化双胞胎”为过程工业带来了从一体化工程到一体化运维的实景体验;2018年10月19日,西门子医疗投资30亿元新建实验室诊断工厂在上海奠基,上海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影像诊断与实验室生产的综合性创新基地。11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进口博览会上,西门子与中石油、中海油、中国船舶、上海电气等一大批中国企业签约合作,助力中国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载,西门子和上海的情缘持续至今,并将以更深厚的友谊在未来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