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专版/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小作家”优秀作品选登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们笔下所映出的美好世界,成为了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见证。为了给“小作家”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们挑选了一些优秀中小学生作品进行刊登。让我们从学生们的字里行间“走进”他们的内心、拥抱他们的梦想、陪伴他们走向美好未来。欢迎投稿,投稿电话:(021)52920017。

  小眼睛——大世界

  闵行区中心小学 五(1)班 马嘉炜

  每个人的爱好多种多样,有的新奇绝妙、有的平淡无奇、还有的与众不同。我的爱好很多,虽然像爸爸妈妈儿时那样下水摸鱼、上树捉蝉是不现实了。但现在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每晚收看央视的新闻联播。那么,我为什么会喜欢看新闻呢?

  看新闻是一种有效学习最新知识的途径。通过看新闻可以获得很多资讯,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以及国内外大事,既增长知识又拓展视野。最近中国首倡的共建“一带一路”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携手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真是鼓舞人心!

  但是,有些新闻也让我感到愤怒。去年我国的秦陵兵马俑在美国亮相,一名美国青年偷偷溜进已经关闭的展厅,与兵马俑自拍后折断了一个兵马俑的左手拇指并放入自己的口袋。除了愤怒与谴责,我们也该想一想,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再发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个新世纪小公民,关心周围,关心国家,关心世界是我们的义务,我喜欢看新闻,这一爱好必将成为我的另一个人生朋友。

  回归写作的零度——漫读《我与地坛》

  交大附中嘉定分校 高一(1)班 杜鑫妍

  初识他,是在初二的课本里。一篇《秋天的怀念》,竟能让我们开朗热情的语文老师落了三次泪。幼稚的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于我,更是不解——电视剧里、小说里常常上演的人间悲剧罢了,除了叹息命运的多舛,感叹母爱的伟大,简单的头脑里似乎再寻不到更多的理由。学罢课文,老师将《我与地坛》大大地书写在黑板上,并丢下一句话:“觉得无望时,读吧”,从老师坚定的目光里我隐约感受到一种东西在流淌。

  于是乎,两天后,这本薄薄的书便进入了我的视线。每每读罢,它的分量便沉重几分。

  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仍在断断续续地读,跟随着这个身体残疾却灵魂不屈的践行者,渐悟无望至希望至绝望至重燃希望至无尽轮回的生命历程,增添更多的是我对写作的感悟:一个真正开始称之为作家的人,他都会回到写作的零度——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残缺的生命并非无意义。只有不屈的灵魂才能吟唱出最壮美的诗歌,只有涅槃的生命才能创造最动听的曲调。史铁生,留世间一本《我与地坛》,供你我在无望时祭奠。一颗淬炼过的坚忍之心,用最质朴的文字带领我们回归写作的零度。

  论“混搭”

  市西中学 高三(2)班 刘奕隆

  “混搭”原是一个时尚界的专用词,指将不同风格、材质、价值的东西按照个人品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搭配出凸显个人的风格。

  纵观当今时尚界,“混搭”是顶级设计师的“宠儿”,跳出了千篇一律的视觉疲劳,引领了时尚的潮流。

  在社会生活中,“混搭”是否也是推动时代潮流的原因呢?毫无疑问,社会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事物正是在一次次“混搭”中产生的。

  曾经,柯达的相机火遍世界各地,但2014年柯达却突然宣布破产,退出市场。柯达曾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提高相机质量,但是,随着三星推出了将手机和相机“混搭”在一起的新产品后,柯达便被市场淘汰了。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混搭”造就了“个性化”,从搅拌机搭上酿酒桶造出了榨汁机,到计算机搭上触摸屏造出了平板电脑,每一次“混搭”都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每一次“混搭”简直是一次变革。所以,无论企业和个人,想要走在时代前沿不被淘汰,就要有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和主动求新的意识,创造完美“混搭”。

  “混搭”的道路是走不完的,“混搭”的创新是无尽的,因此,我们的社会生活才会如此美好。

  我的新同学真自律

  民办上宝中学 六(6)班 叶滺杨

  我是一名六年级学生。进入上宝中学后,认识了许多新同学。众所周知,上宝学生是精英中的精英,起初我还在疑惑,大家究竟优秀在哪儿?是有过人的本领吗?没过几天,我发现了同学们身上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严格自律!

  开学前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军训,军训时天空中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蒙蒙细雨,那时我们正在操场上进行着队列训练。我以为天气终于能舒服点了,可谁知气温并未因下雨而转凉,反而更闷热了,雨水和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流淌,渗入操场中翠绿的草坪……有一瞬间,我感觉浑身奇痒无比,像许多只蚂蚁在爬,但看到旁边同学一个个纹丝不动,眼中透出坚毅的目光,我也受到感染,跟同学们一样力达指尖,站得笔直!

  上宝中学几乎每天都有自修课,一般是老师讲课,有时也会让同学们做作业。做作业时,即使老师不在我们也会非常安静,整个教室只能听见笔尖触碰纸张的“沙沙”声。大家似乎形成了某种默契,在偷偷较量着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几乎无暇讲闲话或是做小动作。

  我为自己身处这样一个优秀的大家庭中学习而感到骄傲,更为身边有这样一群自律的同学而感到自豪!

  给岁月以文明

  洋泾中学 高三(6)班 李绮雯

  中秋节前,spaceX透露消息称前泽友作将成为首位私人绕月飞行的乘客,这将被载入人类航天史,“乘风归去”将不再是苏东坡酒后的幻想。人类文明的地理边界正冲出地球,我们正小心地行走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

  6500万年前,人类的先祖也是这样谨慎地行走在地球上,从灵长类到南方古猿,人类进化出了文明的生物基础——人脑。大自然昼夜不停地进行着选择,一切无法适应自然法则的物种都消失了,而智人在这颗星球上开辟了新的文明。

  如此这般幸存下来的人类文明是充满斗争与血性的。正所谓察势者智,顺势者赢,人类文明的基因里也写着顺势而为、待时而动。在神州大地上,中原王朝的赵武灵王汲取游牧民族的长处,学习胡服骑射,由此开始了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古希腊人面对不义的现实世界,决心改善自己的人生态度,由此埋下了“理性”的种子,造就了辉煌灿烂的西方文明。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我们的先祖抗住了大自然的无数次试错,得以在此安身立命,而我们将要迈向黑暗而危险的星际空间,开始新的征途。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不论时空如何变幻,我们得以生存延续的方式便是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拥抱冬天的夏天

  交大附中嘉定分校 高一(1)班 俞阳

  《边城》一书既是以同名之文命名,则当以之为主题才是。然而我通读全书之后,发觉真正令我为之一颤的,不是清纯可爱忠贞的翠翠,不是高脚楼上痴情守望的妇人。

  是如蕤小姐。她的名字便足以引起我的兴致:不会读。我查了读rui;词义:“指草木繁茂状”。

  万物生长,当为夏。这篇以她之名为题的文章,便是从夏起笔:她的才貌气皆佳,称之完美亦不算过誉,说毫无倾慕向往之情未免自欺欺人。而这样一个美人儿,在沈先生笔下却没有因为完美而失真。

  兴许是为了快些让她重归完美,上帝把梅先生领进了如蕤小姐的心房。

  寒梅傲雪,当为冬。她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个不爱她——或是世间仅此一个的少年……我又不得不叹沈公用笔之绝妙了:这梅先生不正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吗?

  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个后之后觉的少年终于回过头来,看着美得不可方物的她,捧出了那颗如蕤小姐梦寐以求的心时,她,毫无征兆地,选择了放手,转身,离去。

  沈公为两人定下姓名时,命运就已注定。向严冬奔去的炙夏,绝不能长久地相拥。

  自由在高处

  交大附中嘉定分校 高二(1)班 赵潇奇

  王小波说:“有一本好书在手的日子,每天都像过节一样,不是么?”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据最近出炉的报告,去年7至18岁上海市民的平均阅读量是7.95本,我一年读的书远不止于此,却仍觉得在这个充斥着利益与浮躁的时代,找一本好书像找一个好朋友,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我时常感激,在茫茫书海中遇到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它像是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通往思想制高点的路途。这本书从国家、社会与个人几方面出发,探讨了何谓自由,自由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纵观人类历史,曾经出现过许多不自由的年代。当社会被剥夺了思想的自由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何其可悲!

  我也曾经感到困惑,认为思考毫无意义,但在阅读《自由在高处》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仰望星空,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它让我明白,寻找自由是一个人对于心灵的忠实,是终其一生的旅途。

  愿拥一本好书在手,能在车水马龙中静品一杯茗茶,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前进的方向。我始终坚信,自由不仅在高处,也在每个人心中。

  在饮水中思源 在蜕变中成长

  闵行区中心小学 四(3)班 张丁悦

  我是上海小囡,家乡在黄浦江边——上海一个叫西渡的地方,这不仅是我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还记载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外婆小时候最喜欢去老闵行亲戚家做客,老闵行和西渡分属于闵行区和奉贤区,中间隔着黄浦江。每逢过年,外婆总会花上整个上午步行到渡口,然后坐摆渡船过江,再花一个下午才能走到亲戚家。

  妈妈跟我讲她读小学的时候,每一个西渡人都出力捐款,她是学生,捐出了所有的零花钱——30元,爸爸补充道,那时他家里捐了5000元。原来,他们捐款为的是建造“奉浦大桥”。

  后来我家周边开始拆迁,因为要建造“奉浦二桥”了。现在爸爸妈妈的工作和我上学都在老闵行,我们一家人天天在黄浦江上驰骋,有一种“天堑变通途”的感觉。据说,年底地铁5号线南延伸段要通车了,到时候黄浦江上更热闹了。

  如今,上海有很多知名景点,但在我心中,黄浦江永远是我最美好的记忆,更是我们一家人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这黄浦江上的船、桥、地铁见证着上海的发展,随着祖国的发展,相信上海将变得更梦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新民健康
   第A20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A21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博览/新民环球
上海“小作家”优秀作品选登
美国版专版/新民教育A20上海“小作家”优秀作品选登 2018-12-13 2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