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连续数周的“黄马甲运动”第四幕继续上演。
巴黎人或者说法国人的传统之一就是:不满就上街!这场运动显然只是法国民众抗议链上新的一环,即便被认为是“50年来最重要的”抗议示威也并未令世人吃惊。但在如今“特朗普主义”向全球输出、欧洲民粹主义高涨的当下,“黄马甲运动”会把法国带向何方,令人关注。
全民性抗议运动
五月初已有端倪
这场人数尽管不多、却有着全民性质的抗议运动从5月初就已初露端倪。当时一个名叫普里西拉·卢多斯基的驾车者在社交媒体发表公开信,要求免除法国新征的0.76欧元柴油税,征集到23万个签名支持。10月,网络上出现一个短视频,一个名叫雅克琳娜·莫罗的女子不仅抗议柴油税上涨,而且质疑这些额外的税金到底用到哪里去。莫罗的视频数周之内点击量超过600万次,而且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在此之前,爱丽舍宫恰好传出“30万欧元高价换地毯”的丑闻,强烈不满的法国社交网络开始发出“扎克雷起义”的呼吁。1358年的扎克雷起义是法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11月开始,一到周末,巴黎和全国各大小城市就出现身着“黄马甲”的抗议者。“黄马甲”是汽车在路上抛锚时司机必须穿上的一种背心,目的是让其他司机远远地就能看到。这种以醒目为旨的“黄马甲”,成为这次运动的强烈象征。
在本周马克龙电视讲话前,所有民调都表明大多数法国民众支持这场运动,有的民调支持率甚至高达72%以上。甚至历来持“政治对手支持的我一定反对”立场的法国各政党,除了马克龙的执政党外,也几乎一致站在“黄马甲”背后。
为什么一场表面上没有组织者的运动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这不是几毛钱燃油税的问题,而是法国长期以来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高升、民众购买力持续下降、生活水准日益滑坡等诸多问题的总爆发。因此,尽管政府取消燃油税,但抗议并没有停止。
上周六,“黄马甲第四号行动”在警方高度警戒下还是上演了:官方统计有13.6万人上街示威,警方出动89000名警员并布置大量装甲车,1723人被捕,1220人被拘留,264人受伤。运动范围正在扩大,不仅大学生,连中学生都被动员起来,甚至部分警察也转向同情示威者。
反犹作家上封面
“自发”运动不单纯
在欧洲几乎没有任何真正纯粹的“自发”运动,这一次也不例外。
就在这场运动边缘,爆出了一个世界舆论关注不高、却足以使局面更加复杂的丑闻:著名的《巴黎竞赛画报》在报道“黄马甲运动”时,用了一张敏感照片做封面。封面上一边是一名警察,另一边是一个“黄马甲”。这个“黄马甲”名叫埃尔维·利森,是著名的反犹作家,多次被司法机构判定犯有反犹罪。
在法国,任何事情一旦与反犹联系在一起,便会变得异乎寻常地复杂。在法国有一个犹太族群组织,名为“犹太协会联合会”,专门针对法国社会出现的任何反犹现象做出强烈反应。《巴黎竞赛画报》刊登利森的照片,并将他介绍成“黄马甲运动”代表人物,是否意味着这场运动具有反犹性质?用利森的照片到底是编辑部的误用,还是有意要将运动导向某个方向?一连串疑问被提了出来。虽然事件以《巴黎竞赛画报》道歉结束,但这也反映了一个实情,即“黄马甲”的成分确实非常庞杂,其中包括极右翼和极左翼,也说明法国政府非常不得民心。目前马克龙在民调中的满意度不到20%,已经危及民选政府的合法性。
还有一个名字不断被提及,那就是白宫前智囊史蒂夫·班农,与他在欧洲建立的“运动”基金会。虽然并没有证据能证明班农的基金会与“黄马甲运动”有直接关联,但联想到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国际惯例两次发推特评论“黄马甲运动”,以致法国外长勒德利昂反唇相讥请他闭嘴,“黄马甲”背后到底是不是有来自大洋彼岸的“黑手”?法国政治分析人士发出了警告。
经济无复苏迹象
引民众强烈不满
政府加征燃油税,是在履行《巴黎协定》还是从穷人那里捞钱?如今又宣布取消,是法国改革的挫败吗?这是“黄马甲运动”渐渐降温后,人们心中升起的新疑虑。
特朗普看到法国人反对增加燃油税非常得意,因为在他看来,所谓气候变暖是一个骗局。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而法国掉进去了,不得不对燃油征税,结果导致社会动荡。在法国和特朗普持相同立场的大有人在,几乎可以说,鲜有法国人相信国家征这点税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任何影响。相反,燃油税带来的“不公正”的感觉却非常深刻。
仅仅在几年前,法国政府还鼓励大家购买柴油车,因为柴油比汽油便宜,但柴油车售价要贵得多。然而没过多久,因为气候变暖,政府又决定大幅提高柴油价格,升幅大大超过汽油,这对购买了柴油车的消费者确实非常不公。更令消费者头疼的是,法国每年都要对所有汽车进行年检,而明年会有很多柴油车无法通过年检,理由就是污染大气。如果换车,二手柴油车根本卖不出价格,新的节能车价格也已经上去。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太多家庭无钱换车,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不满。
由此可见,导致这场运动的根本,是毫无复苏迹象的法国经济。法国曾经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空客、高铁、核电、汽车……都曾经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赴法担任常驻记者前后二十多年,亲眼目睹着法国政治家对经济无所作为,任由其日渐衰弱;再加上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法国在这场世纪之争中显然没有能够胜出。
法国人民具有非常强烈的平均主义思想,“黄马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极右加极左”的综合性运动,出发点实际上非常“单纯幼稚”、甚至可以说无解:如何才能维持法国人今天的生活水准。他们唯一达成共识的是:马克龙做不到。
这场运动不可避免会找到替罪羊:要么转向民粹主义,那就会向国外寻找“罪犯”;要么在国内寻找,届时法国就会发生剧烈动荡……“黄马甲运动”只是一个序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