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考题“烤”出不同
偌大的烘焙厨房里,选手们把手工切片后的蝴蝶酥放进烤箱,别看它现在还是瘦瘦的“面条”身材,高温烘烤之后,马上就会膨胀开来,整个厨房充满着浓郁的黄油香味。这是此次大赛的规定项目,要求选手在50克标准的重量内,带好预制面团,现场烘制蝴蝶酥,共12只一组。不过,即使是统一考题,各家做法也各有不同,有的造型更丰满,有的在蝴蝶酥边缘刷上糖浆烤出焦糖色。
自选项目各显神通
比赛的自选项目要求制作出具有独特创意和口味的蝴蝶酥,于是哈尔滨食品厂将开洋加进蝴蝶酥,尝试咸口做法;西区老大房在蝴蝶酥边缘铺上海苔肉松或玫瑰花瓣;还有的则给蝴蝶酥裹上巧克力酱、草莓酱“外衣”,或把海苔、芝麻、咖啡等口味调入面团等。除了口味出新,造型也别具特色,牛奶棚用片片杏仁覆盖蝴蝶酥,更有翩翩欲飞之感。
“相比其他点心,蝴蝶酥的技术门槛较高,先要压面,再进行冷冻、手工切片和烘烤,整个过程需要两天。想要做好蝴蝶酥,用料也十分讲究,上海的品牌企业基本都使用新西兰黄油,使得蝴蝶酥香脆而不油腻。”大赛评委、烘焙大师许锦国说,通过大赛切磋,蝴蝶酥的工艺、口味、包装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土改良深受欢迎
“今年共有16家企业参赛,比第一届增加4家。事实上经过第一届大赛推广,上海90%的西点企业现在都开始生产蝴蝶酥了。”上海市食品协会秘书长高克敏表示,蝴蝶酥是最能代表上海海派文化特点的点心之一,尽管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欧洲来到上海,但经过不断改良,海派蝴蝶酥用油更轻、更酥脆、更精巧,深受消费者欢迎。
“蝴蝶酥的销量在我们门店名列前茅,全年单品销售额达到2800多万元。”哈尔滨食品厂技师创新工作室领头人樊海平说,过去因为产量低、费人工,只有少数几家老字号才会做蝴蝶酥,但近10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它的销量越来越好,不仅是上海市民,很多外地游客也会找到门店购买。
除了提升口味,今年不少参赛企业还在包装上下功夫。随着把蝴蝶酥做小、做精成为风潮,小包装成为主流,更适合做伴手礼了。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雅带来的新品蝴蝶酥采用两片一包的单独包装,装在莫兰迪配色的手绘纸盒中显得特别小清新。
高手摘得比赛桂冠
经过一天的激烈比赛,最终上海澳莉嘉食品有限公司(老香斋)、上海新麦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上海哈尔滨食品厂有限公司、上海新雅食品有限公司、上海一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金奖;上海新麦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薛模春师傅摘得金牌。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