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开启文学创作
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因此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施蛰存虽然出生在杭州,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8岁的施蛰存与妹妹施绛年,随父母从苏州迁居松江。1922年夏,施蛰存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学校离他家很近,即现在的松江二中。
施家迁居松江之后定居在松江西司弄中一段,当时是三进共11间房并置有厢楼的独家院落。小厢楼上,曾是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三人从事文学工作的地方。据说,戴望舒当年在松江施家写就的成名作《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就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施蛰存在松江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1932年春,应上海现代书局之聘,放弃在松江一所中学的教职,到上海市区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施蛰存在《云间语小录》一书中写道:“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
岐山村里醉心文史
从1938年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在愚园路岐山村住了65年。现在愚园路江苏路口设置了附近名人故居的指示图,其中就有施蛰存故居的介绍。
据说,施蛰存的书斋“北山楼”,实际就是他三楼晒台上搭建的6平方米小间,这里收藏了2000多件碑帖拓片。除了书籍资料外,只能放一张小桌子,冬冷夏热,连客人的坐处都没有。在简陋环境中,施蛰存苦中作乐,醉心在文史世界里。二楼朝南的一间房是施蛰存逝世前居住的地方,既是卧室,也是书房和餐厅。
从1952年起,施蛰存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华师大离愚园路岐山村只有四站公交车的距离。在华师大,他教书育人,一直工作到退休。
文 本报记者 沈琦华 图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