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12月5日召开的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强说。
民营企业创造了上海1/4的生产总值、1/5的进出口总额、1/3的税收;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2%,增速都快于全市平均水平;上海科技企业中,民企超九成;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60万个,民企超七成……
39年前,全国第一家民企诞生在上海。上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处在酝酿试水阶段。改革开放40年来,从“允许试”到“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度环境不断完善,上海民企靓丽蝶变。
摸着石子过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寒冬中蛰伏许久的中国经济迎来春天。9个月后,上海原工商业者满怀爱国热情,在民建市委、市工商联的推动下,集资成立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就此诞生。
“个人集资筹建企业,当时无章可循,只能摸着石子过河。”爱建公司原董事长杨延修生前回忆,集资认款工作出乎意料地顺利,预定5000万元的目标,不到3个月就超额完成。
“原工商业者第一次以主人翁身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意义深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季晓东说,爱建公司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由上千名工商界人士集资创立,情况特殊,很难复制。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1982年9月,上海企业家蔡品杰创建横沙贸易中心,是‘百姓创业’注册登记的第一家民营企业。但总体而言,上海当时民企数量很少,小荷才露尖尖角。”季晓东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是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曾经的禁锢被逐渐突破,在“允许试”的政策氛围中,一些民营企业开始酝酿、试水。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以界龙为代表的一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让邓小平也直呼‘意想不到’。”
上海界龙集团董事长费钧德回忆,上世纪70年代,公司只是村办厂。改革开放之初,他从服装进出口公司业务员口中发现商机。“上海手帕很漂亮,但包装粗糙。进口商提出要按一条、二条、三条和六条,装进透明盒子。”他坦言,“别说做,连见都没见过。反复摸索,花了近半年,终于做成第一笔外销生意,一批手帕多出口创汇22万美元。”
界龙在外贸界打响名气,业务量井喷。80年代中后期,费钧德想引进大型胶印机,可国家不批准乡镇企业进口大型设备。他大胆出奇招:赠送40%股权(价值100万元)给两家国营包装进出口公司,三方联营,换来120万美元购汇额度,一年后即收回投资。
打开思想“天窗”
1979年,当34岁的费钧德在村办厂做成第一笔外销生意时,23岁的杨国平正在上海煤气公司液化所任团总支书记;23岁的郭康玺是东北财经大学基建经济系新生;9岁的方加亮还在温州乐清读小学……改革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也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等待硕果成熟的时机。最先跳进改革大潮的,是杨国平。
1988年底,时任强生集团党委书记的他创办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服务和管理都要创新,风险大,压力也大。”杨国平放弃正处级身份,不留退路,甚至暗下决心,若做不好,就去开出租车。
在漏雨的办公室里,杨国平带领团队背水一战,红色大众车掀起“红色旋风”——针对当时业内存在的“要车难、收费乱、服务差”等问题,颠覆陈旧观念,引进“乘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实行单车租赁承包,激发驾驶员积极性,多劳多得,在管理上寻求创新。
大众成立第四年,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推动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这年秋天,方加亮与新婚妻子来到刚从规划蓝图中苏醒的张江,发现到处在搞建设,便开了一小间门面做建材生意。起步艰难,诚信经营,换回顾客渐增。儿子几年后诞生,得名“海东”——“上海浦东嘛。”方加亮笑言。
开放后的中国,市场变化飞快。1996年,建材生意下滑,他转做翻砂铸件。“业务包括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的栏杆等,能为改变上海面貌做贡献,很自豪。”
为方便采购零配件,方加亮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恰巧从《新民晚报》看到报道:上海计划淘汰燃油助动车。他预感前景广阔,调研、设计、开模、试产、调整……2000年5月,绿亮牌电动自行车一炮而红;如今是业内仅有的“上海市名牌产品”,旗下还拥有农业种植基地和科技创业园区。
“从南巡讲话到十五大召开,民营经济进入蓬勃发展的第二阶段——思想理论突破阶段。邓小平突破传统禁锢,打开解放思想的‘天窗’,上海也涌现不少民营企业家。有勇敢走出体制的‘下海派’,也有艰难白手起家的‘创业派’,杨国平和方加亮是各自代表。”季晓东说。
创立新型制度
回到方加亮在卖建材的1995年,郭康玺迎来职业生涯关键转折。他是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早早沐浴改革春风。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一头扎进书海,“每天只吃白菜和窝窝头,也甘之如饴。我最喜欢《资本论》,从头到尾研读了三遍,对创业很有帮助。”
毕业回沪,他当过中专老师,又到审计局当公务员,直到1995年,市审计局成立审计事务所,鲜有人愿意放弃公职,郭康玺在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手。没先例、没资源、没项目,办公条件艰苦,但十几名员工充满热情。“大家坚信,社会审计是新的专业咨询模式,顺应时代和改革发展需求。”1998年,改制为沪港国际咨询集团,不再从属于审计局。公司日渐壮大,产值从200万到6个亿。
“南巡讲话后崛起的民营企业家中,也有不少像郭康玺这样的‘转制派’,曾身处体制边缘,随着改革深入,既有了创业土壤,也有了脱钩需求。”季晓东分析,沪港国际还凸显了第二阶段后期的另一特点:相比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流。
而到了第三阶段——新型制度创立阶段,这种特点愈发明显。季晓东将第三阶段的起点定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上海的民营经济迎来更具活力的新机遇。
此时,互联网横空出世。百度、阿里、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都成立于上世纪末。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异军突起。今年11月在京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上海企业家谈剑峰和常兆华,就分属这两个行业。
留美博士常兆华1998年放弃美国高薪职位,到张江创立“微创医疗”,在这片高科技沃土耐心耕耘。今年9月,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创刊195年来首现中国医疗器械——破解心血管介入领域难题的“火鹰支架”,正由“微创”自主研发。
常兆华回国前一年,谈剑峰与互联网结缘,成立国内第一代民间安全技术平台。10年后的2007年,他创立众人科技,在动态密码核心技术领域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走向科创未来
谈剑峰踏上“密码”创业之路的第二个月,党的十七大召开。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季晓东将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第四阶段,设定为2007年至今。
出生于1976年的谈剑峰,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以他为代表的大批年轻企业家,赶上了好时候。
“先是1997年互联网时代开启,接着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急需国际化人才,掀起海归潮。”季晓东分析,十八大后,新型所有制结构优化成型,众多新兴产业崛起,民营经济不再只是解决就业的平台。微创医疗和众人科技等企业,都涵盖丰富的科技创新元素,代表未来发展方向。
另一个改革开放同龄人许刚,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10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创办煦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运维、构架管理、行业咨询等IT解决方案,客户中已有百余家《财富》500强企业。
创业时恰逢金融危机,外企纷纷裁员,朋友劝他三思。“既然很多企业急于降成本,就更需要外包服务,逆向思维,正是我们的机会。”针对客户不同需求,主动定制化搭建服务体系,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了行业领先。
“我们行业运营周期长,不求爆发式增长,要耐得住寂寞,多下苦功夫,不断创新业务模式。”这份专注与务实,是许多上海民营企业家共有的特点。杨国平认为:“上海民营企业家更具契约精神,恪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也更具国际化视野,往往最先感知国际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如今,“火鹰支架”在欧洲十国一鸣惊人,微创医疗的各类产品,正被全世界成百上千家医院采用;煦实公司也于2016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亚太区业务,覆盖近20个国家和地区,即将在新加坡、日本设立分支机构,帮助更多本土企业走出去。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上,越来越多上海民企稳扎稳打、求变求新,孕育新的蝶变,谱写新时代上海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再出发
向着更加广阔的舞台
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闯出一条发展之路。40年来,上海民营企业由弱到强、不断壮大。如今,上海正在用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在这里得到更广阔舞台,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支持民企政策频出
上海近日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7条措施,最亮眼的当属3个100亿元资金支持——建立规模为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逐步扩大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至100亿元。
支持民营经济,首先要营造适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上海已拿出实实在在的方案:全面开放民间投资领域,对各类投资主体一律同等对待,不对民间投资设置附加条件;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比重;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市级部门年度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
一系列举措,意在坚持不懈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对国资、民资、外资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让民营企业家真正有“自己人”的感受,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毫无疑问,上海是科创企业最青睐和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型制造、数字创意等领域,大批民企脱颖而出。商汤、小米、科大讯飞、网易等科技型企业相继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影、依图、优刻得、喜马拉雅等活跃在创新一线。流利说、哔哩哔哩等本土企业赴美上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多家创新企业擦亮上海经济底色。西井科技是为数不多由土生土长上海人创业的科创企业,在视觉识别、无人驾驶、大数据应用方面实现商业化突破。千寻位置着力构建高精度北斗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建立2200多个地基增强站,组成“全国一张网”,与北斗卫星密切配合,帮助各类终端精准定位。公司近日将北斗精准时空能力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引入德清县的城市管理,打造国内首座“未来之城”,建设经验将逐步推广到上海乃至全国。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在大调研中,上海各委办局着重倾听民营企业的呼声,及时解决。近期,上海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市、区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这些实在举措,让民营企业家倍感贴心。
“虽然面临挑战,但我们仍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沪港国际董事长郭康玺坦言,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民营企业渴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今后将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
今年,上海实施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和53项政策措施。世界银行最近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全球排名上升32位至第46位,其中上海作为样本城市权重占55%。上海正在制定新一轮行动方案,加快打造行政效率高、贸易投资便利、服务管理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 叶薇
创新发展大事记
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近日发布改革开放40年上海民营经济大事件,再现全市各行业各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生动画卷。
1979>>>
1月17日,邓小平以火锅宴形式召见胡厥文、荣毅仁等五位原工商业老人,提出“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9月22日,部分原工商业者和海外人士集资创立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民营企业。
1982>>>
横沙贸易中心在市工商局注册成立,成为上海“百姓创业”注册登记的第一家民营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率先在东南沿海农村兴起,上海的国企和科研院所出现大批“星期六工程师”,利用假日为企业服务,成为推动市场化改革和苏南发展模式的有生力量。
1991>>>
1991年春,《解放日报》以“皇甫平”署名发表系列评论,率先传递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重大思想,成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先声。
1999>>>
11月,陈天桥创立“盛大网络”;2004年,31岁的他以150亿元身家成为中国最年轻首富。新兴互联网企业第一次在财富排名上战胜传统企业。
2002>>>
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在中华企业大厦创建第一家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开启楼宇党建新机制,创造了“支部建在楼上”“党员活动服务中心/白领驿站”等经验。
2018>>>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阐述新时期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政方略。上海众人科技董事长谈剑峰等十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在会上发言。习近平11月7日在沪考察时,要求上海“带头贯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两天后,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