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的关注热点更多的是聚焦于癌症的医学技术治疗,相比之下,癌症患者的院外康复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则明显不足。不少癌症患者一旦离开医院回归社会,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茫然和焦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泓说,“我国癌症康复应从传统技术型的‘刚性治疗’向更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活方式改良的‘柔性治疗’过渡。”
医学治疗找医院,院外康复则转交给社会力量,这是欧美医学发达国家目前正在普及的癌症康复模式,上海也开始迈出这一步。上海慈力整体健康中心创始人叶甫云介绍,康复期的病人需要心理陪伴、情绪管理、饮食调理、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多数病人来说,从离开医院到回到家中,他们的康复之路才刚刚开始,所要面对的心理情绪的康复支持是一场真正的持久战。此外,癌症患者家庭的心理情绪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和患者一样,家属也会恐惧、绝望,也可能会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而对于肿瘤病人来说,家庭支持系统是康复最有力量的资源。”王泓说。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