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皖南山区,清明节有吃薤菜的习俗。薤菜长得和韭菜相似,我们当地人称之为藠叶,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土壤里洁白如玉的根茎称之为藠头,而长在地面上的叶子则称之为薤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苇酒、糟藏、醋浸皆宜。”
在过去,家家户户都会种一畦薤菜,初春时可以吃鲜嫩的叶子;到了夏季,用锄头挖出地下的根茎,洗净后,和豇豆、辣椒一起放在坛中腌制,开胃下饭。清明节,家乡都要用薤菜为馅料,做成清明粿,和“三牲”一起供奉祭祖,然后将“四时致宗庙祚”分给祭扫的亲人,这叫“分胙肉”图吉利。因为薤菜成为祭扫祖宗的供品,被人们称为“思亲菜”。初春时节,薤菜鲜嫩无比,翠绿欲滴,赶早用镰刀齐根割下,逐根拣干净,洗净晾干水分后,用刀切成细末。清明前刚出土的春笋以鲜美稚嫩称道,同样切碎和薤菜加入菜籽油、食盐、味精等佐料搅拌均匀即可。荤素搭配才能相得益彰,馅料里荤一般选用过年时杀猪留下的猪肥肠。杀猪时,把肥肠洗涤干净后盘于竹圈中,先挂厨房灶头上方,烟熏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房梁上,到了清明节,用竹叉子卸下,洗净切成细条状即可待用了。而粉皮则用籼米和糯米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艾叶搅拌均匀,做出来的清明粿青翠诱人,可谓物尽其用,这也反映出山区人民的聪明与才智。
还有一种野薤菜,一般生长在河滩上,到了初春,长的油光发绿。离地面的根茎上有一层白膜包裹在野薤纤细的根部,野薤的叶子比较长,蓬头散发的样子,任由春风吹拂。野薤夹杂在野草中,这儿一丛,那儿一簇。采摘野薤时,只要用手齐根部轻轻一掐,顿时,野薤的汁水四溢,一股浓郁冲鼻子气味扑鼻而来。这个时候的野薤采摘回去后,洗净切碎,打上几个鸡蛋,搅拌均匀后,放入油锅中摊出蛋饼来。黄橙橙的蛋饼夹杂着翠绿的野薤菜,看着就眼馋。最为主要的是,野薤菜经过油温后,浓烈的香味满厨房都是,钻进鼻翼当中,不由得垂涎三尺了。野薤菜切段,放些酱料调味,做成凉拌菜,吃起来味酸辣咸,刺激食欲,美不胜收。
关于薤菜的记载,《礼记》中写到:“脍春用葱,脂用葱。为君子择葱薤。”薤菜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是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首选。《尔雅》中亦载:“薤鸿荟又云劲山。茎叶亦与家薤相类而根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然今少用蔬。虽辛而不荤五脏。故道家常饵之。兼补虚,最宜人。”《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对薤菜的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其中的五菜指的是:葵、韭、薤、藿、葱。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薤菜就已经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高档蔬菜了。薤菜虽为家常之菜,但它的那份清香、那份朴实、那份来自泥土的本真,却给人以宁静、舒适、恬淡之美,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众多食客。
最让人伤怀的是,汉乐府挽歌中写道:“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读来饱含无尽的凄美,表达人生的无奈与心灵的哀怨。中国文人的“伤逝”情结都牵连在这个小小的植物上了,也算薤菜之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