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大学城/达人秀
     
本版列表新闻
~~~——记2015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李露萍
     
2016年04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翻过田埂 走进“农民农”心里
——记2015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李露萍
褚昕怡
■ 和参与『大哥哥大姐姐计划』的孩子们在一起
■ 2015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李露萍
■ 很多“农民农”生活在蔬菜大棚中
  褚昕怡 (华东师范大学)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2015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进入最后投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露萍是20位候选人之一。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全国优秀社工案例二等奖……一项项荣誉,诉说着她7年大学生活的不同寻常。2009年,刚进大学的她发起“大哥哥大姐姐计划”,为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2013年,她在挑战杯中主导完成报告《都市庄客:城郊“农民农”群体的边际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批示,引起社会对“农民农”的广泛关注。

  大红色围巾,笑容温暖,语调柔和,从面试和论文中暂时脱身出来的李露萍略显疲惫,然而回忆起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她却兴致勃勃,侃侃而谈。故事还要从7年前说起。

  “大哥哥大姐姐”

  2009年,李露萍还是一名大一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志愿活动,来到闵行区吴泾镇塘湾村为孩子辅导功课。到达目的地时,眼前的景象使她错愕。

  沿着狭窄泥泞的田埂路,她摸索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孩子的家——一个简易搭建的蔬菜大棚。塑料膜围起来的十几平米陋室中,蜗居着一家四口,光线昏暗,时不时渗进几丝寒风。孩子一家从安徽来沪种菜,租不起房,只能在田里将就。周围,还有不少“大棚房”。这对刚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的李露萍来说,着实有些震惊。“没想到上海也有这么贫穷的家庭。”

  帮孩子辅导完功课时,天色已晚,李露萍还要赶回学校上课。由于迟到了几分钟,她向老师耐心解释原因。没想到,这一解释,竟控制不住情绪,哭了起来。

  冷静之后,李露萍开始思索,怎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不仅与塘湾镇那个家庭结下了深厚情谊,长期辅导和陪伴两个孩子,直到他们回乡读书,还想帮更多处境类似的孩子。在老师的协助下,李露萍和伙伴们联系了闵行区几所民工子弟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帮扶家境困难的孩子,第一季“大哥哥大姐姐计划”应运而生。

  “生命影响生命、爱心传递爱心、希望点燃希望”,这是“大哥哥大姐姐计划”的愿景。一批批大学生投身其间,越来越多孩子有了大哥哥大姐姐的关爱。如今,项目已开展五季,得到了诸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关注,并被评为 2012 年度全国优秀社工案例二等奖。

  重温当时的心情,李露萍坦言,自己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热情和冲动”,在陪伴孩子们的过程中,内心充实而笃定。

  “村中村农民农”

  基于对来沪务农家庭的多年观察,攻读社会学专业的李露萍,从未停止过对“农民农”群体的关注与思考。

  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她和伙伴们分头走访了上海7个郊区的20多个村,历时一年,对来沪务农群体的生存现状展开田野调查。

  为了提高效率,每次出发前她都会先在网上查路线、做计划。但问题是,他们要找的是“村中村”——那些地图上根本没有清晰标识的田间大棚。于是,每天走好几公里冤枉路,就成了家常便饭。要是碰上下雨天和高温日,调研的过程就愈发艰难。

  有一次去南汇调研,李露萍至今记忆犹新。她和同伴转乘了几辆公交,车程近3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村庄。这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村子,道路两旁虽有一排排绵延的蔬菜大棚,一时却找不到可以访谈的农民。在寒风中走了不知多久,接近中午时他们仍然没什么收获,只好在田里找一面挡风的水泥墙,掏出干粮,草草解决了午饭。

  经常一无所获,李露萍坦言“每次碰到,都想放弃”。然而,第二天早晨醒来,他们又会再次股足干劲,觉得“还能够再多做一些”。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他们共发放调研问卷1377份,回收有效问卷1253份,问卷有效率90.9%。

  2013年,以此调研为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李露萍和同学们共同完成了《都市庄客:城郊“农民农”群体的边际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斩获2013年全国挑战杯一等奖。

  老师的“小尾巴”

  李露萍来自山东的一个小县城,2009年从烟台一中高分考入华师大社会学系。在外人看来,她成绩好、能力强,大四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研究生;她还担任过校团委理论研究中心部长、学生校长助理。她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不聪明,只是比较好问、努力。

  读高中时,她不是学得最快的那类学生,常常这不懂、那不懂,整天跟在老师身后,当“小尾巴”。类似“为什么1+1=2”的问题,她也要问个明白,有时甚至会让老师感到抓狂。对知识,她寻求真正理解。因此,尽管学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进入大学后,她仍保持着勤学好问的习惯。关注“农民农”群体,她不想只是蜻蜓点水地搜集一些资料,随便采访几户人家。利用在专业课上学习的知识,她持续而多维度地考察这个群体。完成多份专业课的作业,在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研二时,她报名参选学生校长助理,希望能够承担起一份师大学生的责任。“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校越来越好。学生校长助理正是学校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能让学校聆听学生真正的需求与想法,帮同学做一些实事。”比如,在他们的推动下,华东师范大学开放了东操场供学生锻炼,周末增加两个校区的班车频次等,满足了许多同学的需要。此外,定期举办校领导午餐会,也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品牌活动,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

  对李露萍而言,做这些工作的过程是一种探索,让事情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而是深入其间,整合信息,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一切都会好的”

  李露萍给人一种沉稳、坚定的感觉,但她坦言自己也会浮躁。“我也曾迷茫过,大四时看到身边同学一个个都找到了好工作,纠结是不是要继续读研?”刚开始读研时,她又感到研究生生活与期待中的有所差异,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如今研究生即将毕业,她再次面临就业压力,四处投简历、参加面试,有时难免产生一些挫败感。但庆幸的是,有导师的关爱、辅导员的疏导和自身的坚持,她总是能够顺利度过每一道难关。如今的她心态上平和了许多,逐渐明白“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

  谈起未来的打算,李露萍想继续留在高校,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她深深意识到,能在学生时代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她从老师那里受益太多,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从大一到研三,李露萍在华师大度过了7年时光。对于众多荣誉,她曾感到压力重重,觉得自己不过是一时运气好,后来学会慢慢调整,“始终要记住,只有得到许多人的支撑,我才成为今天的自己。”说这话时,她的语气诚恳而笃定。

  李露萍建议学弟学妹们:“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对每个人都一样。我们要学会放低自己,去信任身边的人。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师长朋友们随时都可能给我们帮助和指导。做好规划,然后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进校园
   第04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易精彩
   第08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创业说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玩游戏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翻过田埂 走进“农民农”心里
大学生版大学城/达人秀05翻过田埂 走进“农民农”心里 2016-04-27 2 2016年04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