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发挥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同济大学联合组织开展了以“微公益 道于心”为主题的2016年上海市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践行公益,弘扬新风尚。优秀作品还将在上海公交站亭、轨道交通10号线列车上展示。
10月22日,主办方举办特训营,邀请134幅入围作品作者、各参赛高校师生代表参加。在当天上午的大师讲坛中,广告创意界大咖与参赛师生零距离接触,分享宝贵的从业经验;下午,多名行业新锐和专业优秀教师手把手指导入围者,让参与者收获颇丰。同学们的公益广告作品,从关注点到表达方式,都令人眼前一亮。从入围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现象颇具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主办方坦言,今年大学生的作品既有惊喜也存在问题——有些同学已经初具一个广告人对作品的执行力,但在文案的表意和作品的成熟度上,仍有明显不足。希望通过本次实战,能积累更多阅历,今后多加钻研,在专业水平上不断进步。
训练营指导老师董斐然,既在大学里教广告设计,也在一家广告公司任创意总监,对于大学生的广告创作水平比较了解。在对部分入围作品细致评析和指导后,她说:“许多作品在创作水平上有着很大的执行力,但在概念的表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广告最重要的是传达性,你要去向受众清晰表达自己所想传达的信息。”
对于本次广告大赛的“公益”主旨,董斐然给予了很大肯定。“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推广公益广告大赛,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经过深入洞察和思考,他们将来也会更愿意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担负更多年轻人应该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