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迅速传遍全国。原本就在许多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更是快速升温,“创新学分”成为了学生毕业的“标配”。最近,不少在第一学期开展科创项目申报的学校正陆续开展中期答辩,热热闹闹的背后,暴露出一些问题。
科创意义不够明确
按照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中的分类,“科技创新体系”由三大体系构成,包括: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项目的目标也因此有了指导: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从事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方向的项目实践。
然而,由于“双创”概念的走红,不少学院出现了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突破口的调研型科创项目,其中有相当比例的项目流于形式,以朋友圈转发调查问卷、走访调研为主,项目调查形式相对老旧,得出的成果也以结论性报告为主,不少项目的执行者迫于学分要求,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得出有悖于实际的结论。更有甚者,由于此类项目操作较简便,少数别有用心之人以此类项目立项,骗取科创经费,以买发论文作为结题成果,远远背离了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初衷。
经费使用不够灵活
目前,大多数学校以学院为单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从中挑选优秀项目,逐步升级至校级、市级乃至国家级科创项目。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挑选优秀项目的效率,但在经费使用上令不少项目捉襟见肘。
由于各学院自主筹措部分科创项目经费,不可避免地,资金充裕的学院会在科创项目上投入更多,而部分学院就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同一级别项目经费上的差距,可能达到数千元。软件学院、工程学院、生命学院等,需要购置设备开展科创项目,经费往往较紧张,团队有时还需共同出资补贴项目。而在同一学院内,由于经费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部分确有需求的项目无法额外申请资金,也成了困扰团队的难题。缺乏统筹的经费调配和弹性的资金支持,导致部分项目虎头蛇尾,令人遗憾。
另外,由于经费大多采取发票报销的模式,给别有用心之人有了可趁之机。在大学附近,交纳税点即可开票的“地下”渠道比较活跃,通过开具发票虚报经费使用的现象屡禁不止。在某些购物网站上,购置多种商品均可开具“办公用品”发票,也给少数人作假大开方便之门。缺乏有效的“事中监督”,是经费审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奖励政策不够完善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但部分高校至今仍未建立相应的制度支持,出现了科创团队夺得奖杯却无资金扶持的窘境,激励常常停留在口头层面,让一些团队逐渐丧失热情。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指导教师身上。科创项目离不开他们倾力支持,耗费大量休息时间指导团队,但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往往与奖项直接挂钩,使部分教师对科创项目产生偏见,将大量资源倾斜给了得奖概率高的项目。对那些不容易得奖、却有一定意义的项目疏于指导,这也有悖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精神。
在申报过程中,受经费所限,无法为每个科创项目寻找合适的专家审议,大量审议工作积压到少数几位专家老师身上,使得少数优秀项目在申报阶段就无奈“流产”。
2014年,两年一度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举行八届后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从“挑战杯”到“创青春”,许多优秀大学生科创项目逐步成长。高校应不断完善科创保障政策,健全扶持制度,既火眼金睛剔除别有用心之人搅局,又慧眼识珠帮助优秀科创项目成长,让创新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