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两会,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17年3月3日15时和3月5日9时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两会上传出了不少和大学生全体息息相关的声音,这其中有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也有部长们的答疑。
传统文化是热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内接受采访时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要进校园。“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汇到教学体系中去、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未来将实现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进校园,给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好的落点、氛围。”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表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非百分之百适应现代社会。在他看来,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承”来有所选择,去糟粕、取精华。研究与教学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所需学习的传统文化也不尽相同。“我就很反感,念书一定要穿汉服,我这一辈子也没穿过,有些我也学得不错嘛!”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也提到,理工大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研究生备受关注
在今年1月16日总理召开的座谈会上,主要听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你有钱不给学生,你拿它干什么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召开的座谈会上反问道。挑起话头的是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而在今年两会下发给记者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提出,不光是中小学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再从研究生到博士,中国的学制太长,现在社会老龄化现象加重,我们的博士毕业都29岁了,很多错过了组成家庭的时间,25岁博士毕业比较好。他建议“中学阶段学制减少两年,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也减少两年。”
“双一流”引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提出了在一流学科认定时,学术上的问题应该让学者说话,采用第三方专业评估,政府的“手”不要伸得过长。“985”、“211”建设中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现象,应总结经验教训。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则表示,“双一流”建设不搞“终生制”。他说,“‘双一流’不搞‘终身制’,也不靠几个指标来评估,而是借助第三方和专家进行评估,最后服务于国家战略。不管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具备条件就可以进。”他还指出“双一流”不是再走一遍“985”“211”的老路,所以拿着“985”“211”的船票上不了“双一流”的船。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我们支持地方高校向一流高校迈进。“双一流”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目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向世界一流迈进。陈宝生表示,今年上半年将公布第一批“双一流”高校、学科名单。
财商教育需重视
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许罗德认为,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具备普惠性。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因为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高校消费金融服务中应扮演主要角色。商业银行要开发有针对性的高校消费金融产品,合理设置消费信贷额度,使这些产品符合普惠金融属性。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则提出:大学生“裸贷”不应该在大学中出现。他说:“这种现象不应当在高校中出现,对于给学生贷款的行为,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我们希望大学生在校园内能有清洁、干净的环境,应该尽量避免这些带有污染性的东西去干扰学生。”
就业创业成热词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等落实,不少大学生投入创业浪潮。然而,与越发高涨的创业热情同时出现的,却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的客观事实。“大学生创业”自然成为了“两会”热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全国人大代表杨雪梅提到,众创空间建起来了,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谁来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如今面临严重紧缺。解决师资难,她建议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由政府牵头,企业、行业、高校联合制定专门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创业导师的聘任条件、报酬形式、绩效评价、动态调整、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程序等具体事宜,力求全方位、体系化地发挥创新创业导师的作用。
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硕大的问号也摆在了两会代表们和委员们面前。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全国人大代表关爱和提出,高校要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把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诸环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安纯人关注到了大学生村官现状。他提出,不少大学生村官被身份不明确、群众基础薄弱、相关资源少等因素制约,工作推进起来难度很大。建议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多元支持力度,赋予大学生村官一定话语权及一定事权,落实好各项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
高校思政有改观
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提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他表示,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怎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助力,为他们加油。我们到高校去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什么原因呢?内容不适应他们的需要。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
陈宝生就此提出了解决方案: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要把学习注入实践的活力,充分运用实践中群众的丰富创造。要与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理论是来自于实践,是能够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筑起一个“同心圆”。第二,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同时引导他们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修身养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第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堂内,要改革思政课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内容没有针对性,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就不爱听。今年我们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课堂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浸泡”在文化中成长,为大学生搭建起思想交流的“立交桥”。第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就是运用好信息化手段,运用好网络阵地,给大学生输送正确的营养、健康的营养。线下,就是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健康的活动载体,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健康成长。
人才流动何去何从
除了双一流高校建设、传统文化进校园、高校思政课改革等热点话题外,儿科医生培养、大学师资队伍等话题也引发了广大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罗良娟认为,应扩大儿科学专业招生。她觉得,儿科医生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更高,而收入却属于较低水平。应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同时逐步扩大招收儿科专业学生的医学院校数量及招生规模,并适当减少儿科专业学生学费,给予一定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前所长严诚忠提到:“如果没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我们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哪怕是中科院院士上课,用中文教,也培养不出国际化人才。引进来自非中国文化的师资力量,一定可以激发创新。”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提出,高校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本属正常现象,但“头衔”高价争夺战,可能导致人才流动走向功利化,影响教育科研氛围。要设置高校人才工资“上限”,防止人才因“头衔战”、“价格战”引发恶意流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高校人才交流不要搞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