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健康讲堂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固守医道的老式大夫
  当胡佩兰坐在旧式的木头长椅上,下午的阳光照进来,她就开始昏昏欲睡。可是,只要她一穿上白大褂,就会立刻显得精神焕发。

  她连自己大儿子、国内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的电话号码都不记得了,但是她总会念叨着打电话嘱咐病人来复诊。

  胡大一在微博里称,母亲可能是中国最老的出诊医生了。胡佩兰在郑州市一家社区医院做妇科大夫。“多活一天,就干一天。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她必须每天8点半准时出现在医院,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的“铁律”。只要她坐着轮椅出了家门槛,看见那辆专程来接她的旧面包车,她这一天就能收获好心情。对这位老医生来说,上班是一件光荣甚至带着仪式感的大事,也是她保持长寿的秘诀之一。

  几乎每个出诊日的上午,病人都会把不到15平方米的诊室拼得只剩下一条过道。木凳和病床上坐一排人,墙边站着三四个。

  病人趴在她耳边回答。唯一遗憾的是,近几年老大夫的听力在下降,耳朵有些背。她侧着身子,努力地倾听着,实在听不清,就找她的学生帮她“翻译”一下。她的鼻梁上架着眼镜,戴着橡皮手套的手在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字,没有一丝颤抖。在10年前,她还可以做剖腹产手术。

  胡佩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上岗的医生。她在昔日的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工作到退休。这一年是1986年,她已经70岁了。家人和学生都以为,她终于要歇歇了。但是,她创办了“胡佩兰妇科专科医院”——郑州最早的一批民营医院。直到一个雪夜她在走下医院台阶时,摔断了三根肋骨,才被迫休息了几个月。

  医院在不停地拆拆建建,名字都跟着变换。很多病人打听出来新地址,再去找她看病。在病人看来,这位医生值得信赖的地方是,“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

  她用几句大白话总结了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准则:“我用药,一是看疗效,二是要便宜,尽量不开进口药。”

  眼看她岁数越来越大,行动不便,她的四个儿子都说“老娘别去上班了”。但天大的事情都不能阻碍她的轮椅向医院行进。

  有一次大雪天,积雪没过膝盖,她还是要去上班。她的学生和保姆,三个人在雪地里推着轮椅,“一个人在她背后推,两个人拉着车轱辘”,走上了快车道。一辆辆汽车从他们身边经过,车轮上绑着防滑链。一位车上的司机看到这一幕,直摇头:“这子女真不孝顺,这么冷的天,不让老人在家暖和,还要在大街上走。”这让学生唐利平的脸“羞得发烫”。

  前几天,大儿子胡大一从北京回来接她回家。她很高兴,终于决定对自己放松一点要求,早点回家。她还给院长打了一个电话,说是要请假。不过,她仍然在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之后,才坐上轮椅回家。

  真要等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脱下白大褂,她的心情就开始失落。在家休息的时候,她时常没精打采,老犯困。有时,她会无所事事地转动轮椅在屋子里来回走几圈。如果轮椅可以一直这么转动,她还是希望它载着自己走在上班的那条路上。    陈璇

  她可能是中国最老的出诊大夫,97岁坚持出诊,还经常起身给病人做检查。她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从不担心医患纠纷。“抠门儿”的她舍不得浪费一个馒头,却给病人垫药费,捐7万元给贫困小学建书屋。有人说她守旧、过气,有人说她身上有“医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情理与法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居家布置
   第07版:缘份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名人生活
   第16版:爱心善举
我们应该如何学会喝水
食管癌吞噬播音学泰斗
远离腰腿痛
跟奥巴马夫人学瘦身
固守医道的老式大夫
家庭周刊健康讲堂12固守医道的老式大夫 2013-05-01 2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