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春生颓废又迷离的状态加以自称“让人看了这材料以后不住咬牙切齿,迎风流泪”的悲苦身世,让观众在欢笑之中,也重温了《我爱我家》台词的魅力。这部开创中国情景喜剧先河的作品,以缜密的逻辑、市井却极具深刻内涵的语言奠定了其难以逾越的地位。作为《我爱我家》的总编剧和总文学师,梁左被认定创作了“最接地气的剧本”、“最具文学色彩的剧本”。
“这一世梁左是个作家,写了很多字,大部分是让人高兴的,也留下了一些对人对事的看法,这些文字是厚道的,其中闪动着他的为人。”回忆梁左,王朔曾这样写道。
曾戏言要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志新:你不是说没老婆吗?什么时候又有了家呀?
春生:我再不逃跑这老婆就非有不可啦!
和平:那不大喜的事么?
春生:大姐你说的是美满的那种,可家里偏给我包办的是一个百依百顺俯首贴耳的万元户!
志新:唉这好事我怎么就赶不上?
春生:好事?大哥你没亲眼看见是不敢信。这位新娘子是又老又丑不说,外带着眼花耳聋腿脚不利索,还是个六指儿——跟这位大姐那叫一个没法儿比!
和平:你少拿我跟里头比!
春生:让她见鬼去嘛!别说她一个六指,没有真正的爱情,就算她是张曼玉、林青霞……
和平:也坚决不答应?
春生:再说吧
……
春生:(拍案而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一个伸手不见六指的夜晚,我终于挣脱了封建的牢笼,破窗而逃,和我的反动家庭永远划清了界限(挥手再见)——当我来到伟大北京以后,感到解放区的天真是明朗的天,我纪春生心里好喜欢,山也格外清水也格外蓝,我永远也不把家还,我就在沙家浜扎下去啦!
纪春生登场的那一集,名为《不速之客》。每个人物的语言朴实却精妙,逻辑感十足,展现了梁左别具一格的幽默及文学素养。
梁左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积累下丰厚学识。他的母亲谌容是一名作家,梁左在她的身上继承了文学天赋,又被父亲范荣康(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身上的社会情怀所感染。
弟弟梁天曾回忆,梁左上小学时就开始发表文章,诗、歌词、大鼓、快板,没有他不写的题材。“他在这儿,我在那儿。”在梁左的印象中,他们哥儿俩差距极远,几乎不交流精神层面的内容。
热爱文学的梁左同样痴迷相声。代表作《虎口遐想》最初是梁左创造的小说,当时姜昆正面临事业瓶颈,遇到了梁左,姜昆劝他说:“你写小说写多少篇人家才认识你?写相声上春晚一夜就红了。”梁左是最经不起恭维的人,当时就同意把小说《虎口遐想》改成相声。
梁左对相声大师马三立十分推崇,他举过一个例子:“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棉帽子戴……”梁左称这段是了不起的意识流。
“意识流”同样被他无数次运用到作品之中。“老英达你看这个情节怎么样?我原本是打算留给我的小说——直接拿诺贝尔奖的!要不是你们都一死儿地求我,能这么随便用到这破戏里吗?”梁左曾自豪地对英达表达自己创造的得意情节,虽是玩笑话,但“诺贝尔奖”或许一直是梁左在文学领域上追随的目标。王朔劝过他:“相声你也祸害了,情景喜剧你也是头牌,该往我们小说里搅和搅和了。”他美滋滋地说:“真的,全瞧我了?”
遗憾:一生未出版小说
梁左“平民化”的文笔极富感染力,一个故事或许可以证明:
贾志国扮演者杨立新在加盟《我爱我家》剧组前,还有些犹豫,因为从来没有演过喜剧。英达就把剧本给了他,“他说,你先看看剧本,要觉得没劲就算了。”结果,剧本一看就放不下了,每隔三四行,他就放下剧本,大笑一通,最后干脆被妻子赶到厕所里看去。
梁左生前曾对朋友说:“我迟早是要写小说的。你们出书我都捧场,我出书时你们一定得到。”
遗憾的是,2001年5月19日凌晨,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4岁,一生没有小说问世。刘震云曾回忆梁左:“写了那么多年喜剧,最后却以悲剧收场。梁老,这是不应该的。”
为圆其夙愿,王朔整理了梁左生前写的小说、散文、剧本,在其去世12年后,新版纪念集《笑忘书》出版。其中收录了王朔、刘震云、马未都以及梁左女儿梁青儿所写的纪念文章。
在书中《庐结西郊》一节,梁左用两篇散文讲述了“老去”与“死亡”,甚至预言了自己的终老方式:“我被妻子吓了几回,就坚信自己是迟早要‘猝死’的。”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