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湖畔的地书人
赵春华
  赵春华

  美的诱惑是无边的。再冷,也阻止不了寻美、赏美的脚步。你看,西湖畔多少人在漫步,逡巡、遥望……看山色迷离,赏湖光烁金,还有那音乐喷泉的千姿百态!虽湖风凛冽,挟着穿越骨肉的寒意。

  猛然见许多人围了过去,犹有一巨大磁石,发出强大的吸力,引得人纷纷驻足观看。我也化作了一粒铁屑,被磁铁吸附了去。哦,原来是一位老人,一手持小桶,一手持大笔,在西湖畔的地坪以水为墨,写出我以为很是俊美的文字:“人间西湖,天上明珠。”游客的眼里无不流出激赏的眼神。问老人这叫什么书法?答曰:“地书。”随即掏出一张名片:“东坡地书协会”。

  地书协会?!在我来说,闻所未闻。在哪里?老人又用书写的文字作答:“音乐喷泉北五十米左右。”

  寻寻觅觅,在音乐喷泉北面五十米处一棵葱郁的大树下赫然看见了“东坡地书”四字,再一看,也是一个老人,正在地上用水绘画,已然画出了鸳鸯戏水、鹊噪梅枝等图画,正在一条腾翻的龙上添足。这时,有一个老人刚到,不知从何下手,见我们对他颇有期待,便问了我旁边的一位女士的名字,立即挥笔,不一会,四个小篆流露在地面上。老人很热情,问我们从何处来,听说从上海来,更热情了,说自己也是上海人,原在部队工作,爱人是杭州人,退役后便定居在杭州。退休后学习书法,且为地书,好处很多:作地书时四肢运动,用心用力用气;地书虽然“短命”,天热时没多少时间水就蒸发了,但也毕竟有那么一点时间供游人欣赏,既愉悦了自己的身心,也愉悦了游人的身心,因此乐此不疲。

  这地书的笔是怎么制作的呢?老人说:找些破旧沙发的塑料膜,再找一根可以装水的管子,一扎便成,十分简单。老人一定要和我合影,还随身掏出他写好的通讯地址及邮编,叮嘱一定要把照片给他寄去。

  不用问,他自报年龄:78岁!

  他们的作品发表在西湖畔的地上,发表在游人惊羡的眼神里,虽然短暂,然亦满足。愉悦了游客,且传播了一首首古诗词,传播了楷、草、隶、篆等书法知识——当是西湖一景呵!

  回来跟上海的朋友谈及此事,上海朋友说他在上海也看见过地书者。我想:那也是在繁华喧嚣的大城市里让人停下匆匆的步履,静一静心,犹如“且吃茶”一般,给一点生命的滋润,再踏上人生旅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苏州河上行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法治视窗
   第A25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26版:理财·房产在线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职场方圆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5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7版:人才/教育 培训 留学 移民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求职/留学动态
   第B20版:人才/招生移民
吃的讲究
八十岁,他捧回了“金鸡”
写错数字中大奖
西湖畔的地书人
今宵灯谜
同学
防火须管好“瓶瓶罐罐”
找原因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西湖畔的地书人 2012-02-15 2 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