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上的小学。那时,同学大多是邻居,每天走在同一条路上,唱着同一首“今天的天气多么好,小鸟对我哈哈笑”的歌,来到学校。那条由青石块铺就的弹硌路则承载了我们童年的梦。上课时,男女同桌,两小无猜,时不时地讲讲悄悄话;课间时,大家拉起手,在“小绳细,小绳长,小绳两头当叮当”的歌声中,跳起欢快的集体舞;放学后,一起做功课,一起玩耍。男同学斗鸡,女同学站在一旁观看,有时还充当拉拉队员,气氛热烈。现在想想,那种情景如同置身于童话世界。
后来,“文革”开始,男女同学之间有了“大防”,毕竟都十三四岁了,情窦初开,放学后,私底下仍在交往。记得班上有一位女同学,每到冬季,穿中式棉袄时总会配上一个红色的绒线领子。那一抹红色至今还清晰地留在记忆中。
上中学时,适逢“复课闹革命”,学的数学、工基、农基都是些皮毛,还有标语口号式的英语,但爱读书的同学还是学得很认真。虽然学习生活很枯燥,但课余生活却很丰富。打篮球,下军棋;一起去游泳,一起去捉蟋蟀,无忧无虑,那美好的时光令人怀念。那时,男女生不同桌,但青春的萌动仍无法阻挡。虽然人们的思想很左倾,但学工学农期间依然演绎着有关青春的故事。
中学毕业以后,有的分配在上海,有的分配到市郊农场,而我则到农村插了队。再后来,城市发展,居住变迁,联系也渐渐趋少。不过偶然的聚会,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青春萌动的那些事,让人仿佛又回到了花季年代。
回城后,上了成人高校。四年的同窗学习,结出了一段不一样的情谊。对学习的渴望,对命运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使同学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兄弟。
不过,感觉最怪异的当数MBA的同学。学员大多顶着光鲜的、令人羡慕的头衔,且学习的目的很功利,让你感觉这里更像个社交场。由于公务缠身,到课率是无法保证的。所以同窗三年,相互间的交往则很少,且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而圈子之间若即若离,像隔了一层,始终聊不到一块。
MBA让你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开阔了眼界,结识了圈子,知晓了什么叫层面,且看到了一个浓缩的社会;大学同学,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结下的友情有种历史的厚重感,所以有事相求靠谱是必须的;中学同学有着共同的青春记忆,友情弥足珍贵。相对而言,小学同学因时间太久,相互间的情感或许已经慢慢消失,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种友情已不再重要。但我以为,小学同学之间的友情更纯洁更无邪,所以,我渴望与儿时的伙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