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体育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女排联赛总决赛上座率为何不尽如人意
~~~女排联赛总决赛上座率为何不尽如人意
~~~女排联赛总决赛上座率为何不尽如人意
~~~女排联赛总决赛上座率为何不尽如人意
~~~女排联赛总决赛上座率为何不尽如人意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风中拿什么取暖?
女排联赛总决赛上座率为何不尽如人意
厉苒苒 吴熠骏
■现场为球队助威的球迷,多为中老年人 本报图片记者 周国强 摄
  即使是全国女排联赛年度总冠军的关键一役,即使是恒大、郎平这样吸引眼球的球队与明星,昨晚,卢湾体育馆内的上座率依然不尽如人意。和这些天的天气一样,中国排球在阴霾中等待着阳光。

  球迷老龄化

  王阿婆是铁杆现场排球爱好者。从郎平时代就开始看球。她开始是看电视转播,现在追捧。已经退休的她,两鬓斑白,看起球来却还是激动得和年轻人一样。

  事实上,王阿婆恰恰代表了大多数中国排球迷的现状。在昨晚赛场,记者发现到场的球迷大多为中老年人。或许,在这30年间,排球爱好者的群体始终没有发展壮大过……

  中国排球在老女排“五连冠”时期积累了大量群众基础,当时也曾出现全国学生热衷打排球的景象,但这些早已成为过去。中国排球的普及度和关注度直线下降,球迷老龄化现象严重。辽宁男排曾在沈阳市部分中学进行过调查,只有12%的学生表示对排球感兴趣,有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没机会接触排球。美国每年有1000多支队伍参加大学生女排联赛,而中国大学生女排联赛只有二三十支队伍参加,国内排球运动员的注册人数只有数百人,即使是泰国,排球在学校的普及度也高于中国。从小接触排球的机会少,排球基础逐步丧失,导致中国排球联赛变“冷”——打的人少,球市显然不可能热。

  球星老面孔

  有人说,女排联赛偶尔也有火热的场面。在广东,只要恒大的比赛,就有最火的票房,原因很简单——有郎平。上世纪80年代的排球运动员郎平,成为现如今中国排坛最大的明星。这本身就是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事实上,联赛光有一个郎平是远远不够的,独木难支,一个明星救不了整个排球的球市。

  缺少明星就缺少赞助商。与国内各家篮球、足球俱乐部相比,国内各排球俱乐部得到的赞助少得可怜。就连“九冠王”上海男排也曾遭遇过“裸奔”的难堪。球队没赞助商,投入有限,推广宣传上难免捉襟见肘,不少电视台甚至取消了排球联赛的转播。少转播,市场知晓度更低,导致排球市场化进程走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本报记者 厉苒苒 实习生 吴熠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苏州河上行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法治视窗
   第A25版:读者之声
   第A26版:理财·房产在线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公众服务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
寒风中拿什么取暖?
没被打死 却被吓死
场外一把铁榔头 场内两把洋榔头
是福?是祸?
输球之中不乏亮点
新民晚报体育新闻A22寒风中拿什么取暖? 2012-02-29 2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