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3)
——记录人的记述
  ◆吴松营

  融乐华侨城 

  1992年1月21日,上午9:30,邓小平及其家人坐上中巴。我们的车队从深圳迎宾馆出发。我和部分工作人员、警卫员坐在邓小平所乘坐的中巴后边的一辆中巴上。刚刚要出迎宾馆大门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警卫员指着迎宾路东面的深圳教委招待所最高层的西面阳台,笑着对我说:“那阳台上有香港电视记者的微型摄像机在偷偷拍摄。他们总以为首长一定是坐在警车后面的奔驰车上。你看,你看……”我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也边看边笑。 

  因为昨天公开新闻已经证实邓小平在深圳视察,香港一定有不少记者来到深圳。这就是香港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职业精神。那时候,如果正式申请到深圳采访,先要经过香港新华社,再到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再到深圳市政府新闻处,层层审查,早已误了采访时机,还不一定得到批准。因此,他们就扮成游客,电视记者就只能携带当时还是很先进的微型摄像机,凭自己的判断,尽可能抓到所需的新闻。我们到了当天晚上看6:30的香港电视新闻的时候,果然播发了一条“邓小平在深圳视察”的新闻,镜头首先是深圳迎宾馆,再拉到迎宾馆的大门、驶出迎宾馆的车队,然后就是那辆超长的奔驰豪华车。 

  我不能不佩服我们的警卫和公安人员,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真厉害。上午9:50,邓小平乘坐的车队到达深圳湾畔的华侨城。选在这个时间到达,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深圳华侨城当时已经是海内外很著名的旅游景区,一般从早上10点以后至晚上半夜游客都人山人海。我们提前10分钟进场,景区里面一般不会有很多别的游客。这既可以使邓小平的参观不受干扰,也有安全保障。同时,为了使老人家不会觉得是因为他的参观而清场、赶走别的群众,景区里面除了正常保安和清洁人员之外,还安排了华侨城公司的一些干部和公安部门的便衣人员扮成游客在各个景点“参观”。后来听说,有香港和马来西亚的旅游团因为是好多天前就预订好的,景区的管理人员就让他们在10点之前进园。这虽然使警卫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却反而显得旅游园区的经营运作很正常和自然。 

  深圳华侨城的总经理马志民带着公司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早就在“中国民俗文化村”大门口等候。马志民是深圳当地的“老宝安”、老干部,又是一个华侨通。他原来被组织派到香港中国旅行社当负责人,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之后不久,又被调回深圳,负责位于深圳特区西南部、深圳湾畔“华侨城”的开发和建设。在国务院华侨办和深圳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马志民带领一帮人抱着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近5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岭开发和建设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1990、1991年先后竣工开业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都是人造景点,而其特色和风格却可以与国内外的著名旅游景点比美,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四面八方的旅客。这也使深圳的旅游业异军突起,拉动了酒店、饮食、交通、商业等服务行业很快复苏。 

  安排到华侨城参观,一方面是想让88岁高龄的邓小平能够轻松一下,另一方面也想让老人家看到被某些人称作“文化沙漠”的深圳特区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谢非、李灏陪邓小平到中国民俗文化村门口,与马志民等华侨城负责人见面握手,就赶到深圳机场去迎接国家主席杨尚昆。 

  深圳市长郑良玉、市委副书记厉有为和马志民一起陪同邓小平和他的家人走进中国民俗文化村。然后,郑良玉、厉有为、马志民陪着邓小平及其家人首先上了一辆电瓶车,我们这些随从和工作人员也分乘十多辆电瓶车跟在后边,到各个景点参观民族村寨。 

  邓小平兴致勃勃地观看各个民族村寨的风光,时不时同老伴卓琳说话,或者问问坐在前面座位的马志民一些问题,包括问:“我们这样来参观,会不会影响华侨城的正常营业”等等,显得很轻松。突然,一位眼尖的游客惊叫一声:“邓小平!邓小平!”很快,就有游客站在较高的地方,举起照相机拍照。还有的人高呼:“邓爷爷好!”坐在电瓶车上的邓小平高兴地向路两旁招手。公安保卫人员则紧张地不断在两旁设警戒线,不允许外人靠近。但是,道路两旁还是有许多游客伫立鼓掌,向邓小平致意。 

  第二天,香港的《东方日报》、《明报》等报纸就刊登了“邓小平在深圳视察”的大幅照片。尽管照片并不很清晰,但那是重大的新闻事实。据说,照片是报社以一万元港币的代价向一位游客买的。 

  快到“陕北民居”的时候,电瓶车停下来,邓小平和家人下车散步,走了几百米,再走进“维吾尔族民居”大院,在回廊的一排座椅中间坐下来。大院中间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露天小广场,中央铺着地毯,一群地道的新疆姑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欢快地翩翩起舞。姑娘们繁多纷飞的辫子,使她们的舞姿显得更加飘逸潇洒。邓小平边看边微笑,高兴地鼓掌说:“新疆姑娘的辫子多而且漂亮。”这不禁令人想起他的一句名言:我是新疆姑娘辫子多,一抓就一大把。10:25,我们又回到原来的电瓶车,分别坐在车上进入“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参观。车子走到“天安门”前停下来。“天安门”比其他微缩景点做得要更加精致。邓小平走到“长安街”前面停下来,观看“天安门”,再看“故宫”。虽然是微缩景点,但做得很逼真。老人家从没有这样居高临下地俯瞰天安门和故宫的全貌,所以看得很认真仔细,好一会儿才离开。接着,他又走到路旁边的一个小商店,饶有兴趣地观看玻璃柜里的工艺品。女服务员看到邓小平过来,又激动又大方地说:“邓爷爷好。”邓小平微笑着朝小姑娘点点头。 

  快11点的时候,邓小平被引导到一座小山上的“布达拉宫”前面参观。陪同的华侨城负责人马志民介绍说,为了使这个重要景点更富有真实感,宫殿顶上也与真的布达拉宫一样,都是用金箔贴成的。邓小平看了一会儿,高兴地对身边的人员说:“我到过全国很多地方,就这里没去过。” 

  邓小平深情地看一看老伴卓琳和跟随的晚辈们,高兴而又深情地说:“我们一家子在这里照个相吧。”难得老人有这样的雅兴。所有的陪伴和跟随人员都马上让开。有不少跟随人员拿着傻瓜机照相,都不是很专业。挎着好几部相机的专业摄影记者江式高则抓住机会,选好位置,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完美地留下了布达拉宫前“邓小平合家欢”的宝贵历史照片。照完合家照,邓小平又招呼郑良玉、厉有为说:“来,你们也来合个影。”陪同的深圳市和华侨城负责人都有点喜出望外,赶快站到老人家的两旁。自然又是江式高“咔嚓”一声,给各位地方领导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很多人日后都把照片放大,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11:15,邓小平等一行人乘车离开华侨城,回深圳迎宾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苏州河上行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法治视窗
   第A25版:读者之声
   第A26版:理财·房产在线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公众服务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
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3)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3) 2012-02-29 2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