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以药补医?
不能通过药价体现知识劳动价值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委员说,医生、护士、医学科技工作者属于高强度、高风险、高投入的职业,这样一个知识劳动的价值,要靠多卖药、卖贵药、多检查来体现,这种价值取向会扭曲医疗行为,也会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利于我们国家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改变以药补医逐步形成共识,但原来医院依靠药品提成所获得的这部分医疗卫生费用从何而来?吴明江认为,这样一个巨大补偿的数字,需要很好地来测算、调研。应该通过政府增加投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的收费价格,体现知识的劳动价值来得到补偿,这样增加的部分有的是政府投入,有的在医疗保险当中能够得到支付。
村医何时名正言顺?
改变“兽医有编制村医没有”局面
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李立明委员表示,乡村医生来自于农村,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拿到国家的职业医师资格或者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对这些人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拿到国家依法行医的资格;其次,应该解决他们养老、就医和今后的一些保障问题,真正能够保持一支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医疗卫生队伍。
致公党中央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委员说,村医没有正式的编制,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同样是在农村,给牲畜看病的兽医有国家正式编制,有学历层次的要求,而村医没有,大专以上的学历30%都达不到,有些村医的收入相当于其所在村的平均水平甚至略低一点。此外,村医的继续教育没有着落,使他们看不到未来的事业发展。
“走穴”现象该不该?
所谓走穴促进了医疗技术推广
有记者问,以药养医的现行体制催生了红包、走穴、回扣的现象,医生为何成了医改大潮中沉默的大多数?
吴明江委员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力军是医疗卫生队伍,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没有他们的积极性,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广大有良知的医务人员,不赞成谋取这种不正当的或者不合理的收入。但是要调整以药补医的问题,建立正确的激励导向。
陈仲强委员说,自医改以来,在大城市,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工作量都是在上涨,门诊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手术量以5%-10%的量在递增,平均住院率在不断下降。大型公立医院整个服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患者接纳能力的提高,救治患者人群数目的提升,都和所有医务工作者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走穴”这个词用得不好,实际上几十年所谓的“走穴”,在技术推广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全国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的是患者。医务工作者牺牲了时间,在非常辛苦的环境下工作,呼吁社会上对医务工作者能够多几分理解、多几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