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着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味道扑面而来,不经意间春悄然又至。
文人喜欢讴歌春天。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朱自清的散文《春》了。至于作者当时写作的交际背景、交际意图不得而知,只是觉得这文章写得漂亮。而反映春的题材的电影当属《早春二月》。那时还在读小学,根本搞不清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只觉得电影好看,演员漂亮,按现在的说法都是顶级美女和帅哥。
说到春天,共通的感觉就是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然而,我对春天的感觉则与之不尽相同。
虽说冬季寒冷,但外出时穿上厚厚的滑雪衫,戴上围脖、手套、口罩等,足以御寒。然立春过后,也就是过了三九,最冷的天到头了。此刻阳气上升,万物蛰伏一个冬季后,开始蠢蠢欲动。可风却变得冷冽、刺人,皮肤皴裂,若是体弱者则更难将息。
记得当年在农村插队时,村民跟我们说,春风可以吹裂石头。起初我们不信,但后来亲见春风吹裂了河冰,吹折了枯枝,才感受到春风的暴烈。尤其是一夜春雨过后,早晨起来,小路并未泥泞。农谚说:春雨不烂路。其实说的就是春风的冷冽。那一刻,便真正体味了书本上说的春寒料峭了。
体味了春冷,还得面对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企业有计划,家庭有目标,而最忙的则是农民。早春二月很冷,但他们喝过春酒,吃过春饼便开始忙农活了。记得那时的农村还没有利用大棚种植蔬菜的技术活,也没有反季节的概念,都是根据时令忙着种植蔬菜。翻地,松土,种玉米,种蚕豆;耕地,犁田,为育秧苗做准备。总之,一天农活干下来,腰也直不起来。躺在床上,想想学生时代年年盼春,心中惦念的是春游,而现在则是“恐春”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困。一入春季,人便精神困倦,像霜打的茄子,蔫了。记得小时候,该上学了,但躺在被窝里死活不肯起床,每次都是母亲把我从温柔乡里拖出来;到了女儿这茬,我便复制母亲对我的办法拖她起床。那时不懂为什么会春困,其实是人缺氧的表现,使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化。如今,女儿住校,没有了叫早的任务,于是每到双休也放任一下自己,躺在暖暖的被窝里,睡一个回龙觉。有时睡的时间长了,梦也就多了。断断续续,纵横跳跃,待睁开眼睛,梦境已无法回放。虽说是春梦无痕,但着实体验了一把“春眠不觉晓”的况味。
不过,春天真的很美。如油的春雨滋润万物,春风吹拂,春阳沐浴,沉睡一冬的大地苏醒了。草色遥看,绿意盎然。空气中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伸手可触生命的律动,给人带来希望。然而,春不长驻,冬不长留。草木一岁一枯荣,人生潮起亦潮落。故而,逆时不气馁,顺时勿忘形。因为春来了,秋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