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舌尖上的中国》前天深夜在央视综合频道收官后,昨起又在纪录频道重播——~~~
《舌尖上的中国》前天深夜在央视综合频道收官后,昨起又在纪录频道重播——~~~
《舌尖上的中国》前天深夜在央视综合频道收官后,昨起又在纪录频道重播——~~~
     
2012年05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中国》前天深夜在央视综合频道收官后,昨起又在纪录频道重播——
一部美食纪录片为何吊起众人胃口?
曹刚
■ 《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众多观众每天晚上十时三十分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许多几乎从来不看电视节目的“文艺青年”也被拉回到荧屏前。这部纪录片的热播,也引发了一股全民纪录片热潮 截屏图
  本报记者  曹刚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伴着如此温润的台词,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前天深夜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收官,昨起又在纪录频道重播。“舌尖上”的话题持续高温,在微博、论坛和口口相传间不断发酵。一部非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为何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

  “就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希望大家看着开心,感动就好。”昨天中午,《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新浪微博接受访谈时坦言,很多评论有点过度诠释,他不喜欢被别人拔高,从简单的片子里拔出很多高深思想。

  简单背后,透出别致思考。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便平添了人情味。“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网民“东巴”说。

  因为有着远离家乡、在淤泥里行走的挖藕人,才有莲藕排骨汤的温暖;因为有着阿公阿婆浸米、磨粉、蒸粉、舂捣的辛苦,才有全家团聚吃年糕的温馨;因为有着将虾和盐搅碎后放在竹筛上晒太阳的简单,才有老夫妇共赏日落的相濡以沫……

  舌尖上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空洞宣讲饮食文化,而是直面百姓生活,展现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将吃回归家庭。

  一颗颗黄豆,经石磨碾压,雪白汁液汩汩而出,再通过发酵等一系列时间的转化,才能成为附着菌丝的毛豆腐……看似简单的过程,带我们寻找食物源头,思考传统美食从何而来。

  陈晓卿希望,观众不只欣赏到美食,还能以美食为窗口,看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片中充满了人物故事,故事有趣,人有意思。”陈晓卿说,“以往美食节目,更多介绍烹饪技术和吃的礼仪、文化。而这一次,更多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正是陈晓卿对《舌尖上的中国》最初也是最终的定位。

  首次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

  在以前的电视荧屏里,中国美食常由“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展示,或以“比赛”来诠释。而《舌尖上的中国》,则借助轻松紧凑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展示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宣传片的一幅画面更是独具匠心。初看,是远山近水与一叶扁舟;近观,原来是筷子与肉。美食,及其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这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纪录片。高清技术将制作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出锅……厨房里司空见惯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

  醉蟹、酱排骨、水煮鱼、兰州拉面、米皮螺蛳粉、卤汁肉夹馍……五花八门的美食,在高清镜头下纷纷披上完美色泽。唯美的画面,让人垂涎三尺之余,顿生亲自下厨的冲动。

  “摄制组把整个片子的制作水准提得比较高。”陈晓卿介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叙事节奏上,要符合国际销售市场,“不能像以前一样,念一首唐诗,再开始说一段故事。基本上都特别短促,信息量密集。”更重要的是,摄影团队非常出色。“策划时强调,要拍出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结果我基本能给80分以上。”

  陈晓卿说,制作之初的目标就是做得专业。“引起这么多反响,和整个摄制团队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大家在策划、拍摄、剪辑中都付出了很多智慧和劳动,我只是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为此感到荣幸。”

  跋山涉水拍美食却没口福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

  13个月内,20多人的摄制组走访国内60多个地方,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到偏远的大山深处,寻找乡间的草根美食达人,呈现原生态美食制作。“草根达人不迟钝、不保守,嗅觉往往比一些烹饪专家敏感。”

  说起摄制过程,甘苦自知。陈晓卿回忆,在滇南竹林取景时,四周毒蚊飞舞,他们灵机一动,想到在竹笋尖上点蚊香。在宁波象山,原来想在祠堂拍摄年糕制作,结果不巧,赶上有人大摆三天流水席婚宴。“虽然常常不顺利,但是工作过程依然是美好的。”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却难得亲口尝鲜。陈晓卿坦言,拍片子和当厨师一样,都很辛苦。“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拍片是为了让观众高兴,所以拍摄中变胖是不可能的。”他解释说,中国人特别讲究趁热吃。等拍完再吃,肯定凉了。“更多热乎劲,留给观众。”陈晓卿还透露了拍美食的一个小诀窍——如果想在视觉上表现新鲜欲滴,最好趁没熟的时候拍。

  拍摄期间,主创人员的家属是否也能分享口福?陈晓卿回应说,摄制组常从各地带回特色美食:肉骨头、黄馍馍、米酒、青稞、乳扇、莲蓬……但家属感受更多的,是相思之苦。曾有一位妻子诉苦说:“拍松茸,孩他爹去云南一周,我独自在家带娃;去湖北一周,我还独自在家带娃;陕北、广西、西藏……一周又一周,我仍然独自在家带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九安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华贸专题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地产新闻
   第A31版:彩票看点
   第A32版:地产新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美食大观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6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7版:生活之友
   第B18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9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0版:生活之友/时尚乐活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
   第B24版:新民楼市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
   第B36版:新民楼市
一部美食纪录片为何吊起众人胃口?
拍纪录片需要耐心
广告
新民晚报焦点A06一部美食纪录片为何吊起众人胃口? 2012-05-24 2 2012年05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