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瞄准智能交通
一年多前,“80后”邓延斌开始创业。今年初,他的公司开始就一个智能交通项目展开调研,最初的想法是:定位全上海所有的停车位(包括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位),与移动网络平台结合,司机用手机就能查询到最近的空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全市近万停车位上安装一个可以发射信号的小装置,与网络平台连接,预估的安装成本约200万元。调研过程中,邓延斌从新闻里了解到召开立法听证会的消息,“以前从未参加过这类公民政治生活,很想了解政府是如何决策的。”另一方面,如果有机会接触到停车行业的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对正在进行的调研肯定有帮助。
果然,当天现场有一位来自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中心的专家朱昊。朱昊提醒邓延斌,做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保证利润来源,即便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运营,仍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邓延斌这家只有2个人的小公司,显然是“吃”不下这么大的项目的。
希望建立反馈机制
由于找不到停车位,路边停了两分钟就被“贴条”;小区车满为患,到处划线,物业欲改绿化地为车库,因部分居民强烈反对只得作罢……这些停车“尴尬事”,邓延斌都有亲身体会。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代表,他对“停车难”的思考虽然不及专家学者那么广、深,但也常常冒出一两个“思想火花”。
参加立法听证会这事儿,邓延斌并没有告诉很多人,连父母也是从电视上看到儿子才知道的。很多亲戚朋友当晚都打来电话,好奇地向他打听。趁此机会,邓延斌“普及”了一下立法听证这一公开征询民主意见的重要途径。
不过,让他觉得有些疑惑的是,听证会至今已3个多月了,听证代表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政府部门始终没个说法。“信函也好,电话也好,总得有个反馈。”邓延斌希望,政府部门能积极完善立法听证后续反馈机制,及时公布立法的后续程序和最终修订的法文,并告知听证代表。这其实也是积极互动的另一个表现,从而增进市民与行政部门的及时交流和沟通,使立法听证工作更加公开,尊重了市民的参与行为。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