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到了一处风景胜地观光,常可以听到一些导游这样的借景“发挥”:这座山像“睡美人”;这堆岩石像“乌龟赛跑”;这块山岩是“仙人靴子”;还有“天鹅孵蛋”“倒吊和尚”“猪八戒背媳妇”……似乎整个世界都是由“形象”构成的。
“肖形自然”,往往还被牵强附会地扯拉到某些历史人物或某些历史典故,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更要命的是,部分导游为增添“趣味”性,让游客猜景,如果谁能发现景点中“龙”“蛇”“虎“等形状,谁的智商就可以达到多少分。这样的即兴”试题“,让人哭笑不得。前些日,在长江的游船上,笔者就曾看到一个诚实憨厚的中年妇女,因为无论导游如何点拨,她也分辨不出到底由哪些山峦所组成一匹奔腾的骏马而非常伤感,拍着自己的脑袋不停地自责:“我咋这么笨啊……”事后,有游客讥讽道:导游口吐莲花,我们雾里看花。横看竖瞧纳闷,只怪双眼昏花。
其实,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它并不是由什么“睡美人”“天鹅”“乌龟”“靴子”等肖形“组合”而成的,大多数游客也不是为专门去寻找这些肖形而旅游的。旅游是一种阅读,是一种交谈,是一种思考,是一种体验。游客从中而产生一些“悟性”,并会用各自的悟性去领略景观造化的神奇和优美,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契合。 读者 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