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去西北旅游,一路风光旖旎,名不虚传。赞叹之余,却因一些无法忽略的场景,横生几许感慨。
在北部边境的一处著名国家地质公园附近,有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青山绿水之间坐落着许多独特的木头房子。远眺山村的暮霭晨曦,静谧安详,如入画境。然而,漫步村内,发现沿街的木屋,都成了摆满廉价旅游纪念品的杂货铺、陈设简陋卫生堪虞的小饭店,或嘶吼之声不绝于耳的卡拉OK厅!即使在小巷深处,客栈、山庄的招牌,也不甘寂寞地探出头来……
在西部边陲的一个湖边,当地人用以往围牲畜的木栅栏把最美的一段风景圈起,进口仅留一人通过的空隙,当场付钱买“门票”方能入内。更甚的是,景区里唯一的移动厕所也是“铁将军”把门,揣着钥匙的妇女旁边守着,一元钱用一次。湛蓝的湖水,烂漫的野花,与收费者手中成摞的钞票,都令人难忘。
在大山腹地的宁静草原,传承了千百年、牛羊生生不息的牧场变身“游乐场”,牧人们争相把疲惫的老马牵到游人跟前以供驱驰,仿古的大毡房夜夜上演“国王娶亲”的歌舞宴乐。而远处,挖掘机、拖拉机恣意地撕扯着草皮,在绿色的大地上拉开一道道黑色的口子——不知是度假村还是宾馆酒店的建筑,不久将拔地而起。
其实,上述场景早已屡见不鲜。在大城小镇、在名山大川、在雪域高原,甚至在戈壁沙漠,旅游业的市场化脚步,比想象的要迅猛而执著。真不知道,是应该感谢还是惋惜——没有旅游业的大发展,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将没有机会领略那些美景风光。而且,旅游及其衍生产业,也是那些只有环境资源的边远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由此导致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费,绝不能小觑。这种无节制和商业化,正在给自然的生态、安宁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造成永久的毁坏。
曾经的牧民之子、如今的旅游车司机乌扎,指着浅浅盖过马蹄的草皮说,小的时候,这个季节的牧草,能够长到将近一人高,多肥的草场啊。“我真想草原上那些为旅游而开的公路,都能变回原来的草场。”
只是,乌扎也清楚,他心中的那个家园,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