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白蚁正是世界性五大城市性害虫之一。市人大代表夏希纳已就此连续提交书面意见,建议科学防治城市“第五害”。
药剂要防“二次污染”
伴随旧区改造力度加大,大批白蚁寻找新的栖息场所,以致新房旧宅、行道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通讯设备频频受到侵袭危害,且有年复一年猖獗蔓延之势。
最近5年来,春末夏初的白蚁扰民事件几乎覆盖了申城中心城区。夏希纳长期从事绿化工作,也曾专门研究白蚁防治。她在调查中了解到,白蚁防治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灭蚁药剂本身的安全性。长久以来,用于防治白蚁的大多数药剂,如灭蚁灵、毒死蜱、氯氢菊酯、氯戊菊酯,均属中毒。其中,氯丹属于高毒、高残留、高积累的药剂;毒死蜱对人的眼睛、皮肤有刺激和灼伤作用,这几种药剂已被禁用,但因找不到替代药剂,有些地方还在用。
对房屋地基和木构件进行毒化处理时,需要喷、灌、涂化学有毒药剂,伴随药剂挥发、地表径流和在地下水渗透,环境会受污染;有毒物质在建筑物中长期存留,也有损居民健康。夏希纳说,白蚁防治不能造成“二次污染”,用药安全性不容忽视。
完全市场化不可取
近年来,申城白蚁防治几乎采用了完全市场化模式,灭蚁公司成了防治主力,必然重视成本。
国际上用于防治白蚁的环保药剂成本昂贵,国内灭蚁公司难以承受,而选择价格低廉而又不环保的药剂后,除了药剂本身对环境的污染,产生抗药性的漏治白蚁种群将呈几何倍数发展,带来更大威胁。
另外,全国白蚁防治中心的数据显示,一些灭蚁药剂潜在的致癌威胁,导致正规白蚁防治队伍减员。
“科研大腕”应当加盟
“无论是为保护环境,还是保护市民身体健康,加强白蚁防治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管理,都很急迫。”夏希纳说,上海拥有虫害防治的科研优势——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农药研究所等众多“科研大腕”云集,防治城市白蚁灾害,应充分发挥科技主力军的作用。
“政府应尽快将白蚁防治列入本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投入必要资金,组织科学攻关,尽快研究出一整套既能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又能控制白蚁危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夏希纳说。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