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史》,我常常读得透不过气来,盖因其冤案多矣。袁崇焕被杀,冤案之一。
袁崇焕,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广西藤县。他生得短小精悍,“形如小猱”,性格暴躁。他23岁中了举人,以才子自许,但赴京考试,四次落榜,直到万历四十七年才中进士,名次稍后,三甲第40名。他被派到福建邵武当知县,治理有方。当时辽东局势紧张,彪悍的努尔哈赤亲率精锐部队,屡犯明朝疆土,袁崇焕毫不畏惧,单骑出关,视察边塞后断言:“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袁崇焕的豪言壮语为朝廷所重视,随即将其调入兵部,不久出任山海关监军,并率一万余人驻守宁远。
努尔哈赤系清代著名军事家,他率六万精兵包围了宁远。袁崇焕很镇静,让小兵告诉他的上司:“如发现自宁远逃回的士兵将领,格杀勿论。”并决心死守孤城。袁崇焕虽是一介书生,但有胆略,好读兵书,极具军事才能,用火炮阻挡了敌兵无数次的疯狂进攻,最后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因受伤而撤军,成为他一生的耻辱。七个月后,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死了。他儿子皇太极又和袁崇焕交上了手,但在宁远与锦州两次战斗中,依旧被袁崇焕部队打败,这也是明朝抗清历史上的重大胜利。
天启年间,由于明熹宗热衷于木工制作,大权交给了阉党领袖魏忠贤,但提拔袁崇焕的人是东林党人,赏识袁崇焕的人也是东林党人。袁崇焕最后还是被排斥了。
明熹宗一死,上台的崇祯帝就打垮了阉党,他在第一时间召回了袁崇焕,一个布衣在一天之内当上了兵部右侍郎(正部级副部长),不久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成为六个巡抚的上司。权力之大,明代前所未见。崇祯赏识袁崇焕,赐他尚方宝剑与金银财宝,袁受剑而不受财富,并口出狂言:“计五年,可平辽。”
平心而论,袁崇焕是个极具个性的人,他敢于做事,又好我行我素,这种性格的人大都有飞扬跋扈的毛病,袁崇焕拥兵自重后,先是向皇上要钱要粮,然后提拔亲信,把另一抗清名将毛文龙给杀了,理由是他贪赃,其实是除异己。由于两军相峙日久,而无建树,杀毛文龙后,对方没有了牵制,于是包围了京城。并用反间计,暗示与袁崇焕有密约。
崇祯召见袁崇焕,责问了他。袁崇焕竟无言自辩,结果被下大狱。崇祯起用孙承宗退敌后,在一大批说袁崇焕暗中通敌的证据面前,崇祯下令凌迟袁崇焕,由于当时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也误信此言,张岱在《石匮记》中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一代名将竟活活被百姓生食之。直至全身肉割尽,袁尚未气绝。其状甚惨!其妻与其弟流放三千里,崇焕无子,家无余财,故天下人为之鸣冤。
崇祯是个既励精图治但又刚愎自用的皇帝。他极力重用袁崇焕,又残忍凌迟袁崇焕,是他性格自我矛盾的充分体现。而袁崇焕虽无通敌之实,但他骄妄、任性、自作主张却又是明朝官场所不容的。袁崇焕其实只是个将才,还缺少帅才的内涵。他为人粗犷,平时得罪人亦多,在政治上极不成熟,因此他下狱后,明朝文官中很少有人为之救援。这亦是他被杀原因之一。
袁崇焕被杀后,后来南明政府为其平反。清乾隆曾为其形象美化,今存袁崇焕文人图,儒雅俊美,系清代初期流传至今。
中国史学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责袁陷害毛文龙,有人斥他曾为魏忠贤生前建祠,有人骂袁军事指挥失误,战绩不大。但袁崇焕通敌一事,史学家们大都认为是诬蔑,袁崇焕是冤枉的。他在凌迟处死时还留下一首七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读其诗,感其事,令吾怅然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