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崇明县陈家镇的裕安小学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然而这所学校不久前展示的一门乡土课程却让人大开眼界。
这门课名为“金风蟹韵”,主角是人们熟知的崇明蟹。有节课在学校操场一角的小蟹塘边上。老师带领十多个小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围坐着上课。老师拿出小鱼、蚯蚓、苹果和黄豆4样东西,问:螃蟹喜欢吃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没有公布答案,而是让大家拿着钓竿,分别用这4种东西作饵去钓蟹,叮嘱大家做好统计。半个小时后,孩子们兴奋地带着各自的收获回到课桌旁,也收获了关于螃蟹的知识。
据介绍,这套课程中还有剪纸泥塑、趣味计算、螃蟹民歌、蟹塘日记写作等内容,都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崇明县的其他学校也开设了鸟文化、陶艺等乡土课程,孩子们在得到生物、生态、农业等方面知识的同时,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门课程给了我启示:上海中心城区的学校有没有类似的乡土课程?问了多个小学生,都说没有。再问他们: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上海的历史有多长?石库门房子为什么是上海民居的代表?基本上无人能说得清楚。
现在,孩子们埋头书本题海,但对自己的家乡却知之甚少;英语格外受到重视,甚至有些学校还开出了第二外语,但没几个孩子说得好上海话。不了解家乡,谈何走向世界?事实上,“乡土课程”并不土,它是有关家、家乡、祖国以及民族文化的课程,是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形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都格外重视乡土教育。
上海的乡土教育内容可以很广泛:上海历史和著名人物、地理环境和本土植物、特色老房子和新建筑、路名的由来和变迁、海派文化的形成,当然,还有租界的屈辱过去……上课方式可以很多样,可以去博物馆参观,去老弄堂探访,甚至可以坐船在黄浦江、苏州河上看风景;学校也可开设“乡土室”,开展“乡土展览”“乡土调查”等。
二期课改正在深入推进,何不编写一本这样的乡土教材?这样的课程,也一定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