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奥运会中,连看中国男篮打了几场硬仗,比如对西班牙与俄罗斯,对方都是西方的名队。我们打不过,但听到了中国特别准备的解说,我又有了意外之惊喜:因为姚明被邀请与解说员一道工作了。因为他是运动员出身,真懂得球,并从小打球,前些年又进入NBA,那些年,他转战了美国那么多的城市,在交手中认识了美国篮球那千变万化的战术,他对这个太熟悉了,任何的一场球赛,任何的一些人,只要进入他的眼底,他就能展开侃侃而谈的解说……于是,我在收看电视的时候,不断收听到姚明的独白或与专职解说员的对话。在通常的比赛中,有一位专职的解说员就够了。但奥运会的这些比赛,则让我们一般观众不好理解。对方的打法究竟强在哪里?篮球在他们那里的传统究竟是什么?他们在场上的打法究竟与我们有哪些不同?在我们被动的情况下,如何采取积极的办法解除这些不协调?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姚明那低低的话语声,他说的是普通话,又掺杂着上海话,说的是篮球,但又蕴含着体育美学的原理。他很客气,从不打算取代解说人,而是在现场观看的同时,插入一些他认为是最重要的评述。他很委婉,又很率真。他站在打球人的立场上,经常对场上的形势或发展态势作出估计。他很谦虚,又很严峻,因为他的解说中隐含着明确的学术因子,说他是篮球哲学的学者,也不过分。
我认识到邀请姚明参与解说的重要,但又无法立刻从姚明的话语里取得启迪。我想,与我近似的外行听众一定很多。比赛结束了,解说也停止了,有些类似的道理我们并不希望很快忘却,我们很留恋这宝贵的一刻。幸好今天科技发达,这些录像录音还能长期保存——能否先把这些录像重新制作出来,请姚明重新看一看,并重新评点一番,然后重新组合成光盘,拿到市场上出售。可以做得很活跃很生动,还可以插入相关的内容。这样中国的体育文化就发达了。中国眼下还打不过人家,但久而久之,技术战术乃至战略上去了,成绩一定会好起来。中国人干这个是无比聪明的,如果把它推到世界上去,我相信也是有市场的。
明请读一篇《不谈赛果,只说精神》。